跳至正文

“老漂族”社会融入的社工探索

中国社会工作

吴庆妍

服务背景

随着社会转型,人口流动现象加剧,“老漂族”也随之成为常态化的社会人口现象。虽然“老漂族”现象减少了空巢留守带来的问题,减轻了子辈的生活负担,但又带来老年人环境适应、文化调适、心理震荡、社会融人等问题。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广东省东莞市有常住人口1046.66万人,其中流动人口795.22万人,当中不乏随子女而来的老年人。位于东莞新城市中心的南城街道新城社区属于楼盘小区和商业区的结合,居民以购房人户为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是“老漂族”。社会工作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将近80%的老年人选择到新城社区居住的原因是跟随子女生活和帮忙照顾孙辈。

2020年底,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南城街道新城社区的社会工作者针对社区随迁老人开展了“耆乐融融一一新城社区‘老漂族’社区融合计划”。

服务需求分析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服务调研中了解到社区随迁老人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日常生活比较单一。大多数随迁老人以帮忙照顾孙辈为主,日常生活重点就是买菜做饭、接送小朋友上学放学,每天家、学校、菜市场三点一线,几乎没有其他的休闲娱乐方式。

二是社会支持网络缺乏。大多数随迁老人跟随子女来到新城社区生活,远离家乡和朋友,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没有朋友。根据社会工作者的调研,虽然有些随迁老人在新城社区居住了3年以上时间,但他们跟邻居并不熟悉,59.65%的老年人表示认识少部分邻居,也只是点头之交;26.32%表示不认识邻居,互相不交往。老人们遇到困难也主要是自己解决(54%)或者向家人求助(42.11%),不会选择向邻居和朋友求助,平常几乎没有参加过社区的活动。

三是环境不适应。大部分随迁老人表示除了学校、菜市场,很少到小区以外的地方,对小区周边环境不熟悉,更遑论东莞市其他地方了。有些老人表示不知道社区活动中心在哪里;有的老人说不知道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去医院又麻烦,身体不舒服忍忍就过去了;还有些老人不会处理需要跟社会或某些部门打交道的事情,一般都是等子女有空才处理。

社会工作者调研发现,随迁老年人年龄主要集中在55-70岁,行动能力较好,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具备参加活动的能力。

服务模式和成效

尽管随迁老人有服务需求,但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即社区存在感较低、社区融合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较少参加社区活动,所以社会工作者为他们开展服务,组织他们参加社区活动存在难度。因此,在服务中,社会工作者根据随迁老人的特点,特别注意活动招募、活动时间、活动形式等安排,以便老人参加活动。

(一)“定时定点定向”发掘服务对象

由于随迁老人的“隐蔽性”,所以在宣传招募时,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居民交流群、业主群等多种线上渠道宣传,让更多随迁老年人及其家属能知晓有关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社区走访,主动发掘动员目标老人参与到服务中。

结合随迁老人的特点和需求情况,一是在内容设计方面以便民利民服务吸引随迁老人“走出来”。社会工作者毎月定期到各个小区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各种便民服务,吸引目标群体参与到服务中。例如整合社会资源和志愿者团队,每月轮流到各小区开展义诊、义剪等便民服务,并在活动现场向随迁老人宣传有关政策和服务资讯。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康复师会利用每次义诊的机会,为随迁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有需要的老人可以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咨询或接受免费检査。社会工作者通过这样的便民服务与随迁老人建立初步的关系,向他们宣传中心的为老服务,动员随迁老人参与到其他服务中。

二是服务时间相对固定。社会工作者在每月固定的时间到某个小区开展便民服务或特定的活动,例如每周二下午在某小区开展唱歌兴趣班等。服务时间相对固定,既便于服务的宣传,也让老人容易记住活动时间,便于安排好个人事务,能够按时参加活动。

三是充分整合社区资源搭建“老漂族”活动阵地。除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之外,社会工作者把常规服务地点设在小区广场、公园等老人经常活动的地方,打造老人活动公共空间,例如毎周二、四早上在小区广场组织学习太极拳,这样老人不出小区就能参加活动。同时,社会工作者在活动中注重发掘和培养老年人骨干,利用老人之间的口口相传,让老人动员和邀请其他老人一起参与进来。

(二)以“3+1”多元服务促进互相交流

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各类兴趣学习活动,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随迁老人聚集在一起,搭建社交平台。例如开设了受老年人欢迎的合唱、舞蹈、书法、太极拳、葫芦丝等活动,几乎每天下午都有活动,促进老人在兴趣学习中与他人交流,扩展随迁老人的社会交往网络。

除了各类兴趣学习活动外,社会工作者还推出“3+1”多元服务,促进老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3+1”即3个常态化的主题活动、1个节日主题系列活动。3个常态化主题活动为毎个季度举办一次集体生日会,毎个季度组织一次外出参观活动,毎两个月举办一次同乐会,节日主题活动为毎个节假日开展与节日相关的主题活动。

毎次集体生日会都会组织同一个季度出生的老人共同庆祝生日,借助此活动给老人创造互动交流的机会,同时为过生日的老人送上生日祝福,传递关爱。有老人表示子女都不记得其生日,甚至自己都会忘记,能够跟大家一起庆祝生日觉得很温暖。外出参观活动会组织老人到周边的景点参观,帮助他们更好地熟悉了解周边环境。在参观时分为不同的小组,设置不同的任务,让老人在活动中增进交流、加深友谊。

节日主题系列活动则主要是结合各个传统节日,组织老人共同庆祝,例如中秋节开展冰皮月饼制作、猜灯谜等活动,还设计让老人分享各自家乡的节日习俗和文化的环节,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增进相互了解。

(三)志愿服务促进个人成长

在服务开展中,社会工作者注重挖掘和培养居民骨干,动员和邀请有能力的老人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服务中,并帮助组建了一支以随迁老人为主的志愿者服务队伍,通过“以老助老”,一方面让老人有发挥余热的空间,实现老有所为,提升自我价值,促进个人成长;另一方面,老年人志愿者可以跟其他“老漂族”更好地沟通交流,更容易引起共鸣,帮助其融人社区生活。此外,各项常规服务都有社区社会组织的参与,骨干志愿者带领更多的老人参与到服务中,保证服务的持续开展。

服务反思和建议

第一,社会工作者要发现和关注随迁老年人的心理服务需求。相对于年轻人来说,老年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而子女们则往往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孩子,较少跟老人沟通,很容易忽视老人的心理健康。其实,相比其社会融人、社区适应、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老年人心理健康更应该引起注意。因为大多数老人是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环境,有些老人甚至是与老伴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帮子女照顾孩子,身边没有朋友、亲人和熟识的邻居,有了什么问题或者心里苦闷,找不到人倾诉,子女工作忙且有代沟,不是能够谈心的对象,长此以往,轻则家庭矛盾易发,重则引发疾病等其他严重问题。

社会工作者开展的服务,把老年人从家里“带出来”,也让老年人把心里的苦闷“甩出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了的朋友圈、对社区环境的适应熟悉等,释放压力、增进交流、缓解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第二,把老年人培育成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现在中青年人工作忙,早出晚归,社区参与不足,而老年人则有充足的时间,而且他们对社区也比较熟悉,尤其是随迁老人在社会工作服务中增进了社区融人、增强了社区归属感,也有了团队和社区参与意识,社会工作者则通过进一步深人服务激发他们潜能,培养他们“老有所为”,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以协助组建志愿者团队或者成立社区社会组织的方式,引导随迁老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并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系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南城街道断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