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护航成长,向校园欺凌说“不”——提升青少年自我确立能力应对欺凌的实践探索

中国社会工作

董耀燊

服务背景

社工的服务地点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城郊,该地区9-18岁的青少年大约有3500人,本地和外地户籍约各占一半。通过资料梳理,社工发现在2015-2017年间开展的49个青少年个案中,涉及自我保护和欺凌的比例占到14.29%和10.20%,之后几年与欺凌有关的个案比例还在上升。校园欺凌的危害和严重性已经显现,社工有必要开展反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服务。

社工首先对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了解青少年对校园欺凌的认识情况。结果显示,大部分青少年对于校园欺凌有较多了解,但对于如何处理,则有两种反应:在认知层面,大多数人知道应对欺凌的方式;在行为层面,却有一半人选择“默默忍受”,即不敢处理或寻求协助。社工认为,在青少年明确知道什么是欺凌行为,也知道应对方法的情况下,遇到欺凌行为却不敢反抗或寻求帮助,主要原因是对自身权利认识不足和维护权利的能力不够。社工根据青少年这方面的需求,从增强权能的角度介人。

理论依据

自我确立能力( Assertiveness )是人对自身权利的认识和运用的能力。自我确立能力充足时,个人能够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信仰和观点;自我确立能力不足时,会出现妥协型的沟通模式或者攻击型的沟通模式,即出现欺凌行为(攻击型沟通)和被欺凌行为(妥协型沟通)。

在出现沖突或欺凌时,当事人的处理方式和结果也会受自我确立能力的影响。自我确立能力充足情况下,当事人第一步是作决定,思考和评估自己遇到的是什么问题(冲突或欺凌),评估我方、对方实力和环境状况等思考处理的方法,然后作出决定;第二步是沟通,当事人尝试运用自确型/自信型的沟通模式与对方沟通,维护自身的权利;第三步是承担责任,当事人能够承担自己选择带来的后果。自我确立能力对于青少年处理欺凌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结合自我确立能力作决定、沟通、承担责任这三个维度,社工通过“社会工作+应用剧场”的方式来提升青少年的自我确立能力以应对欺凌。在沟通的维度,社工向青少年分享关于儿童权利、情绪智力、沟通模式、冲突阶段(含对欺凌的认识)等知识并在体验活动中尝试运用。在作决定的维度,社工向青少年分享关于问题解决五步法的知识并在体验活动中尝试运用。在承担责任的维度,社工向青少年分享创作剧场知识,并在欺凌的戏剧情境中尝试理解不同的角色及其想法、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及体验因此带来的不同结果。

实施过程

自2017年起,社工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了多期“ Cooling 小先锋领袖训练计划”,成员通过主题班会或见面会的方式确定,每期有10-16名青少年参加。

每期“ Cooling 小先锋领袖训练计划”持续一年,包括6个板块的内容:教师工作坊、主题班会、 Cooling 小先锋领袖训练营、 Cooling 小先锋挑战日营、 Cooling 小先锋亲子营、 Cooling 小先锋成果展暨结业,其中核心是 Cooling 小先锋领袖训练营。

教师工作坊让学校教师对计划有整体的认识,带动教师加人服务团队中。另外,还有针对家长的工作坊和亲子沟通学习营,希望以此促进家长了解计划,改善亲子沟通,助力青少年去应对欺凌。当然,计划的主体是针对青少年的领袖训练营小组活动。

小组第一节的主题是“权利”。一般社工会通过《小孩子的权利》(参考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绘本)一书对“权利”的内涵进行分享,从而激发出毎一名参加者希望自己在小组中拥有权利以及要为此承担责任的意愿。
小组的2一4节的主题是“沟通”,分为情绪智力、沟通模式、冲突概念3个既联系又递进的部分。应对欺凌首先要认识情绪,并在适当的时候表达情绪(如面对欺凌时的愤怒)。社工通过美国哈佛大学学者丹尼尔.戈尔曼的《情绪智力》一书,向青少年分享情绪智力的5个能力架构,重点是自我觉察的能力,让组员每人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情感车轮”去认识感受与情境的关系。社工带领青少年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会有不同的沟通模式,某些人会通过语言去“控制”或“欺凌”别人。所以,需要清楚不同的沟通模式对自己或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在认识不同沟通模式的基础上,参加者需要分组演绎不同的沟通模式,并感受不同沟通模式带来的影响。

“冲突”普遍存在于人与人的互动中,“欺凌”是一种主要的“冲突”形式。社工带领参加者在一种价值中立的情境下去探讨问题,学会怎么不落人捍卫霸凌者或者受害者的两难处境中。在小组中,社工让青少年增加对于冲突和欺凌的了解,从而预防、降低甚至能够处理沖突和欺凌的问题。社工让青少年思考和分享一个关于冲突或者欺凌的事件,了解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小组第五节的主题是“作决定”。在遇到冲突或欺凌时,青少年需要思考如何应对并处理。美教育家杜威的问题解决五阶段说,即“停一停”“问一问”“想一想”“选一选”“做一做”,让青少年可以在学习后,面对沖突或欺凌时思考如何去作决定和处理。

小组的69节主题是承担责任。首先,社工会分享关于戏剧的历史、作用、元素等知识。接着,结合“戏剧”这个中立的“载体”让青少年创作关于“冲突/欺凌”的剧本。这里,创作的剧本需要包含一定的戏剧元素,例如时间、地点、人物关系、语言、气氛、动作、意义等。而创作剧场就是一种“通过戏剧,参与者可以进人其他人的角色,对其需要、看法、决定产生一种认识(认同)的心理,进而经历协商的过程,对社会身份产生观念、看法”的戏剧。在小组中,青少年需要对剧本进行“创”和“做”。不同的青少年组成小组,需要根据“冲突/欺凌”的信息进行创作和演绎,社工运用戏剧的习惯模式让参加者对于“冲突/欺凌”有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并探索不同的处理方法。

小组最后,还有“平等分享”和“总结”环节,青少年会邀请见证者一起参加,目的是让青少年认识和确立自身的能力。在这个环节,青少年会在精心准备后使用 PPT 分享自己参与 Cooling 小先锋领袖训练计划的收获和成长。

介入成效

毎期“ Cooling 小先锋领袖训练计划”结束后社工都会进行评估,总体来说,青少年在三个方面有较大进步和改善:知识和技能方面,对于权利、沟通模式、冲突阶段、解决困难的步骤有了更多认识,初步掌握了在实际情景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行为改变方面,根据前后测结果,青少年“说不、表达观点、寻求帮助、表达愤怒、表明权利和需要”等情境自确力分数大多数都有提升;结果方面,青少年会尝试去处理冲突或将小组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习或生活中。

组员小 W 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对她不够关心,性格内向胆小,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受欺凌的危险性较高。小组初期,小 W 不爱说话,很少表达想法和感受,也不愿意分享自己遭遇或看到的欺凌事件。其他组员提到她父母忙顾不上管她,有时还打骂她,她眼泛泪光。小组理解、接纳、支持和鼓励的氛围渐渐影响了小 W ,她开始尝试改变,她鼓足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参与到同伴应对欺凌的讨论中,有事情会主动找社工求助。在训练计划分享会上,在校长、家长等众多人面前,她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清晰自信地分享自己参与计划的感受和收获,勇敢地向校园欺凌说“不”!

更多组员像小 W 一样,通过训练计划增强了自我确立能力,勇于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应对欺凌行为,他们也以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同辈群体不做欺凌者,保护被欺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