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社工站建设的背景、定位与策略

中国民政

任文启 吴岳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 称《意见》)发布,这是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强调,基层治理是国 家治理的基石。《意见》明确提出,“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在基层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创新实践中,广东的“双百工 程”、湖南的“禾计划”等先行探索对社工站建设有助推和示范效应。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基层治 理现代化中社工站的建设背景、服务定位与行动策略。

社工站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社工站建设之前,基层治理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参与公共服务,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公共服务以行政的方式向基层社区传递;二是增量改革,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基层社区的公共服务,以满足群众的福利需要。 

行政化的导向,使基层治理效能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对自下而上的需求关注不够,可能导致服务供给和居民需求匹配不够。二是服务落地问题,在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上还缺少服务递送力量,在服务的精度和效能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增量改革的尝试,也同样面临挑战:一是社工机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机构并不一定契合基层治理的需求,进而影响专业性的发挥。二是指标化与数量化的社工服务评估方式,有可能导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片面追求服务数量。三是在资金保障不足或项目数量有限时,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会受到影响。 

社工站建设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从基层治理创新角度做出的政策设置,它对基层治理现代化和社会工作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人与岗并重,社工站的建设意味着专业化服务力量进入基层治理的框架。专业化在这里是指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拥有专门、专职、专岗、专技的人才以 替代基层社区的“公益性岗位”等临时工作人员。二是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并重。存量改革意味着要推动基层服务力量进行专业化转向。目前一些社工站的驻站社工是此前基层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和考取社工证而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三是名与实并重。自2015年起,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先后六次提到“社会工作”,表明政府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肯定。“社工站”建设从政策、职业岗位上确保了专业社会工作的“名实并重”。

社工站的服务导向与自身定位

在社工站建设之前,基层探索的“社工义工互 动”“三社联动”“五社联动”等,主要解决社区治理如何做的问题,其服务主要在社区层面展开,而社工站建设将其上升为乡镇、街道层面,这就需要在原有服务模式和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首先,在目标人群上,要有所侧重。在基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紧张、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要避免“撒 胡椒面”和平均主义的工作方式,要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精准识别服务对象,做到基层民政对象着重关照、特殊人群兼顾得到、典型个案专业帮到。 

其次,在服务方法上,要结构性融合。一是社区发展与个案管理的融合。通过对社区内外资源的研判,发掘社区能人,促进社区自组织,调动社区内居民的积极性,推动社区发展。针对多重问题服务对象开展个案管理,为其提供一揽子服务,保证服务有效性和专业性。二是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融合。社工站在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服务的同时,融合督导、行政、咨询和研究等间接方法,建立立体的服务方法体系。当然,服务过程中,还要注重综合评估基层社区外部资源,发掘、撬动和引入社会力量,提升服务的资源保障。 

最后,在服务效果与自身定位上,要确保专业性和独立性的统一。一是服务不能差,以党建引领专业服务提升。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与党和政府的宗旨是一致的。社工站通过专业评估精准对接服务需求,以精细化处理技巧回应不同群体呼声,让基层服务更加深入民心。二是门槛不能低,以专业独立彰显职业价值。社会工作本身具有独特、专业的服务方法,对于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有着严格的专业化要求。以专业方法开展服务活动,使基层政府看到服务的有效性。三是边界不能丢,以专业边界区别其他行政工作。社工站要明确服务边界,确定服务成效标准及适宜的评估工具,从而突显其专业特性。

社工站建设过程中机构与社工的行动策略

社工站作为基层治理多元主体的参与平台,在新时代对基层社区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各地纷纷采取稳步突进、逐步覆盖的政策,这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带来了利好,但也要看到各地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新挑战。社工站建设过程中,参与建设的机构与驻站社工应该采取积极稳妥、务实开放的行动策略。 

目前,社工站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直聘、外包和混合。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基层政府、社工行业要加强对社会工作机构的监管,避免“中间商赚差价”,保证社工的薪酬、岗位的体面和尊严。其次,要稳定专业社工的准入门槛,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专业的尊重和倚重,先立标准,再谋效果。最后,切勿片面强调立竿见影的建设效果,而是要遵循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一般规律和服务型治理的缓释效果。服务关系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服务过程中,以生命影响生命,扎根、立足,推动开花结果。

在驻站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要遵循“先有后好”原则逐步培养,招聘既懂专业又了解当地情况的社会工作者。驻站社工在自身成长中要注意三点:一是做中学、学中做。社工专业出身有可能重理论轻实践,一线社工有可能重实践轻理论,两者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相互交融,逐步在工作中克服和超越自己,让服务计划有依据,让专业技巧可落地。二是会实务、能研究。社工站建设既要培养一批可热心投入实务,又可静心提升研究的专业人才,促进实践与理论的融合。研究者在实务中,检验理论可行性;实务者在研究中反思实践过程,以实务反哺专业教育。三是沉下去、留下来。社工站建设必然会淘汰掉一批不符合职业标准的社会工作者。同时,社会工作者要不忘初心,坚守岗位,在社工的春天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来源:中国民政.2022,(09)  已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