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陈女土丧偶,一直沉浸在悲痛中,情绪低落。可偏偏她的女儿正值青春期,性格叛逆,学习退步还早恋,陈女士很是愤怒,母女俩冲突不断。陈女士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对家里的情况不闻不问,经济和精神上没有给到她一点帮助,陈女士伤心又失望。社工介人后,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从家庭关系角度来分析她面临的问题,带动家庭成员一起改变,最终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梳理人物关系,精准预估问题
走进陈女士家中,社工看到她的女儿晓睛(化名)半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对社工的到来无动于衷。社工看到地上有个滑板,就上去滑了一因,这成功引起晓晴的注意,与她谈论起关于滑滑板的话题。从这个话题延伸出去,社工与晓晴友好交流,晓睛觉得社工能认真听她讲话,能理解她,也很痛快地说起了对母亲的不满。
晓晴与母亲相差40多岁,年龄差距大,代沟深。晓晴说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不会教育孩子,对她实行“非打即骂”的管教方式。青春期后,她越来越反感母亲的教育方式,两人矛盾越发激烈。尤共毎次考试失利,母亲总是像念咒似的唠叨,“你父亲没了,你要好好上学,别让人家瞧不起”“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呀、我起早贪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衣服都捡人家旧的穿,我为了谁呀”……这种唠叨让晓睛烦不胜烦,而且母亲到了更年期,性情暴躁易怒,敏感多疑,两人根本不能好好沟通。
晓晴还抱怨,母亲不学习新事物,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老师经常在家长微信群布置作业、发通知、开家长会,她妈妈不能及时看到,耽误她学习,也连累她挨老师批评。
当聊起“早恋”的话题时,晓晴坦言和她一起玩的女孩子都有“男朋友”,没有会被笑话,所以她也有所谓的“男朋友”。社工还了解到她之所以偷傘妈妈的钱,是为了能加人他们的“小圈子”,用金钱换取友谊。
与陈女士和晓睛分别沟通后,社工认为,母女俩面临不同但是又紧密相关的问题:晓晴在亲子沟通、交友、学习方面面临困境,而陈女士生理、心理、社会方面也面临多重困境。生理层面,50多岁的她进人更年期,性情暴躁易怒,情绪不稳,家里没其他人,就把脾气发泄到女儿身上;心理层面,她始终没有走出丧偶的悲痛,承受能力极其脆弱,自卑与自尊的交织心理让她自我封闭,拒绝亲朋好友的帮助;社会层面,给丈夫治病掏空了家庭积蓄,家庭收人锐减,这个因病致贫的单亲家庭缺少支持。
寻找问题根源,制订服务计划
经过多次面谈后,社工决定从整个家庭人手进行介人。社工认为,晓晴出现这些问题与母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和爱唠叨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母亲脾气暴躁只会让青春期的女儿更加叛逆,而唠叨又会让孩子产生负面的情绪,増强逆反心理。一方面,社工计划通过改变陈女土的认知,让她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学会傾听孩子的心声,重新审视暴力言语是否与自己的初心相悖:另一方面,社工注重培养晓晴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价值观,帮助晓晴提高学习成绩,结束早恋,寻找到真正的朋友。此外,社工还计划在现有的福利制度框架内寻找资源,改善陈女土家庭经济状况。
开展服务介入,帮助困境家庭重拾信心
首先,改变错误认知,协助母女相互接纳、相互尊重。社工请晓晴列出对母亲最不满意的三件事情,她快速说了三个:脾气大,当着别人的面数落自己;爱唠叨,无关紧要的事情反复絮叨;控制欲太强。社工又请陈女士列出女儿的三个优点,她想了一会说:“她小时候特别爱干净,喜欢抱别人家的小孩子,也去帮助别人提东西………”陈女士回忆了很多。说着说着,陈女士突然意识到因为她整日沉在丧偶的痛苦中,忽视了女儿,女儿的优点一直都在,只不过她总盯着那些缺点。陈女士向女儿道歉,母女俩抱头痛哭。社工的引导让陈女士明白,抚养孩子重在识别和发展他们的长处而不是盯着缺点。
同时,社工还协助陈女土加人了丧偶单亲妈妈微信群,大家相互鼓励,彼此安慰,携手走出悲伤。在同伴的带动和社工的引导下,陈女士改变了命运对自己不公的错误认知,她表示今后要打起精神好好生活,脱这种无力感。
其次,帮助晓晴重建朋鞏群体。晓晴与其母亲关系悪化的导火索是母亲让其远离一个辍学、游手好闲的朋友。晓晴现在交往的朋友难以给她带来正向能量,社工带着她加人积极向上的群体,影响她重新择友。从优势视角来看,晓晴具有运动天赋,喜欢滑板和溜冰,社工联系附近的社团,介绍晓晴加人,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结识更多阳光少年。社工还与学校老师沟通,为晓晴调座位,让她加人志愿服务小组,培养其良好的交往动机,拓展人际交往能力,端正交往态度。
再次,举办小组活动,帮助晓晴建构健康的异性关系认知。青春期是情窦初开的年纪,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异性产生好奇,渴望与异性交往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但是晓晴的“模仿型”早恋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和家庭关系,因此社工通过小组服务的方式帮助她正确看待恋爱。社工招募与晓晴年龄相仿的青少年组建“不负韶华”小组。从“理想”开题,引申到男女关系的健康发展。通过开展游戏,认识自己的身体构成,知道什么是隐私部位,学会怎样保护自己。晓晴在活动中表现积极,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更是神采飞扬,侃侃而谈,找到了拼搏的动力。
从次,协助晓晴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社工寻求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对晓晴开展一对一辅导,帮助其提高数学成绩。在辅导过程中,社工注重激发她的学习动力,协助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社工为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给她讲解国家升学政策,使其认识到中考的重要性,引导她做好学习规划。社工还教会陈女士使用智能手机,及时接收女儿学校的各项活动通知。
最后,链接社会资源,帮助家庭实现自助。针对陈女士家庭面临的经济困境,社工联系当地居委会、妇联等为其提供救助。社工还联系到陈女士的儿子,向他说明目前家庭状况和母亲、妹妹的生活情况,鼓励他和母亲一起承担起家庭责任,至少要多关心母亲和妹妹,家人彼此支持和互助,共同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挫折。
总结与反思
美国第一代家庭治疗师、著名心理学家萨提亚认为不幸的事件并不能导致人出现问题,导致人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是错误的应对方式,即遇到家庭变故时没有充分调动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从而使周围环境的挑战转变成问题。陈女士没有用正确的心态和方式应对丈夫去世这件事才使得她的家庭状况百出。
在这个案例中,社工作为陪伴者耐心倾听,通过各种方法掌握陈女士相关情况,以培养整个家庭的抗逆力为服务重心,为其输人希望,让她从迷茫、无助、焦虑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疫情期间,学校停课,社工通过视频和陈女士保持联系,持续跟进。社工了解到晓晴上网课非常用功,很多事情也与母亲交流,母女关系逐步恢复正常。
单亲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在这种高压下容易伤害到最亲近的人。然而,亲人间相互包容、彼此牵挂的心不会改变。晓晴和母亲愿意为彼此作出改变就是爱对方的最好证明。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