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残障儿童康复服务,社工能做些什么

社工问:残障儿童是乡镇社工的重要服务对象。这些孩子的康复训练是最需要但又是他们最缺乏的,社工在这方面能做什么?


答:你能发现残障儿童的需求,又在思考如何介人,为你的这份职业精神点赞。我以曾做过的一个残障儿童个案服务为例,分享一下残障儿童康复服务如何开展。

小涛(化名)智力残疾,6岁多还不会自己吃饭,语言发育迟缓,经常受到嘲笑和欺负。社工刚接触小涛家庭时,他的家人说:“家庭经济困难,没有钱带他去看病,命就是这样了。”“我能有什么办法呢,我什么都不懂,我保证他饿不死就行了。”其他残障儿童家庭也持类似观点。

社工开展个案服务的第一步,不是聚焦小涛的“问题和“症状”,而是充分挖掘小涛及其家庭所在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与家庭一起设立康复目标、制订康复计划。

首先,社工采用“定病因、找资源、拾勇气”三个步骤引导小涛的家人不再消极悲观,建立积极正同的康复态度与信心。第一步,社工鼓励支持小涛去医院或残障评定机构进行专业诊断,明确残障类型;第二步;向小涛的家人介绍残障儿童的康复救助政策,如“阳光家园计划”等:第三步,链接康复机构提供公益康复训练课程等。以此 i 让小涛家人明白经过科学康复训练,小涛的情况可以改善,让他们树立康复的信心。

其次,激发小涛的抗逆力。社工鼓励小涛的照顾者为他提供关怀支持的环境,建立积极合理的期望,给予他有意义的参与机会,在生活场景中激发其抗逆力。社工链接一些轮椅、康复训练道具、康复训练知识等资源给予支持、将康复训练置于小涛的生活自然场景中。小涛可以在吃饭、穿衣、走路等生活场景中学习与锻炼,不依赖专业康复老师的带领,照顾者也可以依据小涛的身心特点给予抗逆力学习与锻炼。

最后,设立康复目标,制订康复成长计划。社工与小涛的照顾者探讨康复的计划及康复路径。同时,鼓励照顾者意识到自己的康复训练知识与能力是在计划实施中逐步提高的;鼓励照顾者体验康复训练小目标达成的喜悦,增强康复训练的信心与行动力。服务过程中,社工需要付出耐心和专业陪伴,并深人分析小涛及照顾者的心理行为特点,争取小涛及照顾者对服务计划最大的支持和配合。

在村委会和乡镇政府的协助下,小涛家庭申请到了“阳光家园计划”的服务。同时,社工链接钦州市一家特殊教育机构,开展定期上门康复训练教学。小涛的照顾者学会使用生活场景训练提示卡片,能正确对小涛进行抗逆力学习与锻炼。经过康复训练,小涛能自己握勺子吃饭,能借助辅具自己站起来走路。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康复服务的过程有可能很漫长、很艰难,社工要放下心理压力,勇敢踏出服务的第一步,你前进一步,残障儿童就成长一步,甚至两步、三步,坚持不懈走下去,孩子终会有进步和改善。

(答疑者:钦州市乐益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督导李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