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从封闭到融入:一个困境家庭的新生

中国社会工作

莫素琼 黎雪媚

清晨5点,家住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白沙街道永盛社区的刘姨便起床准备煮早餐了。和以往不同的是,刘姨不再是一个人忙碌着所有家务,现在丈夫也开始与她一起忙完再上班,还有两个女儿也不再长期窝在房间,开始尝试走出家门融人社会。家庭中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每天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年前,当社工接触刘姨的时候,她满脸愁容,说起自己的家庭情况,无助又无奈。刘姨一家四口,她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丈夫患有慢性疾病,长期不工作,大部分时间在家睡觉;大女儿两年来一直封闭自己,经常把自己锁在房内不与人说话,房间凌乱不堪,窗帘长期不开,每天只喝一杯水,吃一顿饭,人显得十分瘦弱和邋遢;小女儿中专毕业后不就业,天天待在黑暗的房间里,衣服又旧又脏,每当有客人来就将自己反锁在房间,几乎不说话,不做任何事情,与社会完全脱节7年。家庭这般境遇,让刘姨操碎了心,她无计可施,于是寻求社工的帮助。

刘姨一家属于“千行千村党支部结对”的帮扶家庭,在社区居委会的转介下,社工对刘姨及家人进行辅导,协助整个家庭走出困境。

打开封闭的窗,让阳光照进来

社工理解并接纳刘姨对家庭现状的看法,在辅导过程中对刘姨存在的“两个女儿一出门,邻居会对两个女儿指指点点”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引导修正。为了改变家庭现状,刘姨愿意听从社工的意见,与社工一起作出尝试和努力。

在刘姨的协助下,社工开始接触其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长期不出门,生活作息紊乱,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均存在“自己没有挣钱的能力,不能多吃”的非理性信念。为此,社工通过 A BC 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对姐妹俩开展辅导工作。首先,社工从姐姐人手,先了解姐姐不愿意走出家门的原因并表达同理,与其建立专业信任关系后通过为其办理手机卡、教会她用智能手机、鼓励每天微信打卡聊天等方式引导姐姐走出家门,融人社会。其次,在姐姐的帮忙下,社工通过提供居家就业、就业技能培训等与妹妹建立专业关系。在专业机构的评估下,社工协助妹妹办理了残疾人证、申请了相关的政策补贴。经过一段时间的服务,姐妹俩相信社工是能够帮助她们解决自己困难的,逐渐信任社工,在社工的鼓励下从封闭的房间走了出来。

发掘闪光点,实现就业、融入社会

为了解决姐妹俩毎天只吃一顿饭、只喝一杯水的现状,社工分别与刘姨、姐妹俩谈话,为姐妹俩分析就业形势、拥有的优势等,让姐妹俩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社工链接相关资源,组织姐妹俩多次到招聘会、人力资源公司等地参观、交流,让姐妹俩对未来就业充满信心。同时,社工也鼓励姐妹俩改变以往的生活作息,协助她们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慢慢适应外界的生活,每天出门走走,不再长时间窝在家里。

与此同时,为了鼓励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更好地就业,社工对刘姨整个家庭成员进行了职业评估,并邀请刘姨的丈夫和姐妹俩参加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技能。社工还发掘每个家庭成员的闪光点,不断向他们传递正能量,发掘各自优势,支持和引导有就业能力的三人增强应对困境的力量和勇气。在多方协调下,刘姨的丈夫成功职某餐饮店做服务员;姐妹俩则进人康园中心接受技能培训、庇护性就业等服务。

改善亲子沟通方式,创建有爱的家庭氛围

萨提亚模式认为人是活在环境、关系中的,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体验的各种关系及各种应付方式,对这个人的一生有重大影响。为了改善家庭氛围,社工对刘姨夫妻俩开展心理疏导,教授一些与家庭成员相处沟通的技巧,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紧张的氛围,并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亲子沟通方式,在两个女儿遇到困惑时能给予正向引导。

同时,为了改善姐妹俩与父母的紧张关系,社工组织了两次家庭会议,协助处理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鼓励各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以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指出以后要改善的地方,协助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互动。经过辅导后,一家人的关系慢慢改善。

总结

在跟进刘姨整个家庭服务过程中,社工始终坚持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遵循社会工作的尊重、接纳、不批判、自我决定的价值观,取得了刘姨一家人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社工通过情绪支持、灌输希望、提供信息等服务,成功把大女儿带出了黑暗的房间,让她走出家门,尝试改变,而小女儿见到姐姐的变化也有触动,虽然不太爱说话,但能够接受社工的劝导,主动学习接受新事物,提升自己的能力。社工同时运用家庭治疗模式改变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模式,改善亲子关系,增强了家庭支持网络。社工、社区居委会及其他政府部门共同努力,为解决该家庭成员就业和融人社会创造条件,最终协助整个家庭走出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