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工作积极回应了上下需要,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不断进步、服务网络体系日益加强,多主体一多人群一多方法的服务得以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已见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特殊贡献。当然,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还存在民众认识、专业化、职业化、机构实力、本土建设、政策行政等方面的不足。这些不足至少与机制运作质量、民众目标理性和社工组织实力等因素有关:前者如体制运作不到位、资源投人不丰富,中者如面子文化、追求近物质目标,后者如部门协同不充分、人才权能不强大。
直面未来,高质量发展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关键战略。到2035年,社会工作相关部门、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等关键主体各自增能并协同发展,支持系统更好发展,各界认同稳步提升,专业化和职业化基本实现,民生领域社会工作更加扎实,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全面形成并成为世界社会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追求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悟行既有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兼顾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总体谋划与过程推进、破除旧法与创新发展、主体责任与整体协同的“四兼顾”原则,把握整体视角,推进相关事务。
宏观层面:优化党政部门的相关工作。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出台社会工作发展统领性文件。二是出台有门文件,明确机构运作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财政资金设立、服务机构税收优惠等政策。三是强化行政服务,选拔有专业背景人士担任社会工作行政主管干部,开展既有社会工作政策的执行评估,扩大开发体制内岗位。四是优化购买服务,优化财政支持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开展多年度购买,科学制定服务价格,优化招投标细节。
中观层面;助力专业机构的整体增能。
要加快数量建设,扩大建立孵化基地,推动社工机构的社区布局。开拓资源途径,注重数字化服务和本土性技术的应用,擦亮服务品牌,加强公信建设。要推进职业化建设,加快开发体制内外专业岗位,设立社会工作准人机制,探索执业证书制度,优化薪酬体系,加强继续教育。要助力专业化建设,注重外来社会工作本土化,加强本土利他实践的规范化,动态进行对教学主体、社会工作者服务项目和服务机构的科学评估,加强全国协会建设,做强省市区及以下的社会工作协会,引领行业发展。
微观层面:激发从业人员的能级提升。
要扩大社工人的规模,高校结构性扩大培养规模,各地加大职业水平评价力度。要内化社工人的伦理,恪守对不同他者的伦理责任。要激发社工人的增能,提升批评意识和参与精神,加强跨界合作。要发挥外境的助力功能,机构内通过督导使能,机构外依托水平评价、执业制度、培训基地建设、专业博士教育等途径助力。
整体联动:发挥行动系统的协同效应。
要注重社会领域内部利他行动的互动,加强社会与国家、市场等领域中利他行动的相互承认,加大国际交流力度。要强化关键主体的工作协同,高校社会工作学科要积极推进学科建设,教师要注重教学、科研、服务和倡导的联动,不同院校要互动共进,全国协会要更好发挥统领作用。在此基础上,关键主体要同频共振。此外,还要倡导出台更多民生政策,助力中国走向“制度性福利”,要倡导自立自助行为,形成社工友好的社会土壤。
促优场境:加强社会工作的宣传倡导。
党政部门、社工机构、行业协会及其他主体要明确宣传对象,设计宣传手段,介绍社会工作呐涵,说明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功能,宣传机构特色和中央文件,倡导民众自助。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社会工作界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基于专业实践智慧,发现前述领域的关键事项,率先突破,以点带面,由内而外,提升行业能级。从而为我国社会工作的未来建设,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众美好生活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此系列乃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体系研究”的成果,项目批准号19ZDA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