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党建引领,多方共建”退转军人参与社区发展治理路径探索

社工客

王鹏

东较场片区,成都自古以来的屯兵之地,至今也仍是成都涉军院落、小区的集中片区,该片区内有退转服务部门3个: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书院街街道退役军人服务大厅、五昭路社区/庆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窗口;

有涉军居民院落7个:省第一、第二干休所,东较场116号院落,退役军人经济适用房长城锦苑小区,其中长城锦苑小区为辖区内最大的物业小区;退转军人居民具体包括:退役、转业、退休、自主择业人员及他们的家属。

按照以上情况统计,东较场片区总涉军住户超过2000户,涉军居民超过6000人,在此居住的涉军人群占辖区群众总人数的近1/4。

东较场片区退役军人居民的问题及需求分析:

1.居民社治能力薄弱:社区退转军人居民人数多,占比大,社治能力欠缺,对长城锦苑这类小区的基层管理力度不足,需要提升居民领袖社治能力,升级服务水平;

2.退转群体社会化再融入:退转军人社会化再融入程度因人而异,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程度也底,部分群体不服从地方管理,社会化融入过程问题矛盾凸显,是该片区开展治理工作的痛点;

3.片区自治组织缺失:退转军人来自不同地区,对社区归属感低,邻里关系淡薄,未形成良好的居民自治;

4.区域文化沉寂:作为有着最正能量文化的退转军人,居住在自古以来的军事重地,未能传承发扬军旅文化,需要聚合文化元素,传承军旅精神。

二、目标与计划

在社区发展治理活动过程中,持续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丰富拓展基层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平台、形式和载体是社区治理的一种普遍形态和常见目标。

退转军人居民群体作为社区的一员,由于其党性强、素质高、组织力优的特点,探索和动员该群体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已成为许多社区的关注重点和工作内容。

本项目以退役军人集中居住的成都市锦江区东较场片区为服务区域,基于退转军人居民比例高但社会融入问题突出、居民自治意识淡薄等实际问题,发挥社区治理核心作用,创新“在一起”社治模式,助力退转军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从先锋引领“在一起”、多元参与“在一起”、弘扬文化“在一起”入手,以人才培育破僵局、专业组织缓矛盾、自治组织绘新篇,打通退转军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渠道,形成以在地文化为核心的自我管理和以共享空间为主题的长效双料机制的路径,打造新征程路上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美好社区。

领袖破冰:巩固项目成果,进一步提升居民领袖社区发展治理能力,扎根居民生活破冰,强化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

赋能增权:运用小组工作法,开展军旅居民能力提升工作坊,凝聚军人文化红心,唤醒爱家卫国初心,激发自我服务;

寻觅“东较场”:升级东较场片区军旅“微空间”通过“微更新”设计、建立、包装、传播和升华“东较场”军民爱国文化品牌,让参与人从社会认同中得到社区归属感,巩固自治成果。

升级“在一起”社区治理模式,形成自治“双核”自组织,用好东较场军旅文化“微空间”搭建资源平台,引入社会资源,形成多元参与。

进一步发掘东较场自治小组的军事特长,组织和设计“较场点兵”社区军校品牌,服务社区老幼等各类居民群体,推动自组织向社会组织转型,实现自我造血。

三、实施过程

1.在一起,织密“东较场”组织:优化升级社区自治组织管理,发挥军民居民领袖先锋模范作用,打破社治僵局,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机制;

2.在一起,化冲突为动力:开展2期退役军人主题社工小组(每期6节),第一期以赋能增权为核心的“军旅学苑小组”,第二期以邻里互助为核心的“军旅行动小组”,形成相对固定的退转军人服务小组,形成居民自我服务基础;

3.在一起,以空间阵地凝聚人心:以小组活动中军旅居民风采为底稿,完成东较场片区“微空间”更新,巩固居民自治自豪感;

4.在一起,打造“较场点兵”社区军校:让军民自治小组利用自身军事特长,设计、开发“专业”军校课程,开展小区军训、社区军训、学校军训等三种不同类型军训活动,聚焦“一老一小”实现“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目标,达成居民自我教育系统;

5.在一起,东较场爱国军事文化熠熠生辉:东较场古今军事文化形成社区特色文创传播路径,贴合居民生活,传承中华军事文化,营造社区幸福美好氛围。

四、项目成效

1.先锋引领·在一起

项目开展初期,疫情反复不断,居民需求随时发生变化。项目组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第一时间联动3个院落支部委员会和干休所党支部开展基线调研,通过入户探访精准把握居民需求,开展“整齐划一”东较场片区居民骨干信息库院落大调研活动。

经过入户探访居民骨干35人次、问卷调研261人次,项目对居民需求形成了基本了解,挖掘出居民骨干和领袖。在全民防疫期间,项目组建起一支421人的志愿服务队伍,累计服务居民10万余人次。

社区联合项目组开展项目启动会暨优秀志愿者表彰活动,表彰居民代表参与疫情防控突出事迹,进一步激励退转居民参与服务,营造退转居民服务群众氛围。

(1)议事协商-三项清单:退转居民对于从军队生活转变为社区生活后,社会角色、生活环境等变化而导致的问题缺乏有效解决的路径和方法。

项目组针对这些问题、需求以及为民工作要点,召集社区退转居民领袖开展“一家人”议事会6场,动员居民参与100余人次,从社区文化、安全、教育、互助、生计、健康、生态、照顾等八个方面,梳理为民服务问题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三项清单。

(2)军旅行动-服务邻里:根据服务清单,迅速推进退转居民服务邻里活动,开展“军旅行动·服务邻里”小组活动6节,社工通过发掘组员的军事特长,找到可以与社区治理结合的服务点,组织退转居民领袖从“垃圾分类”“邻里互助”“美食共享”“疫情防控”“康养食疗”“政策普及”等主题开展为民服务,累计动员退役军人居民120余人次,服务300余人次,让邻里关系淡薄的问题在居民互动中得到有效解决。

2.多元参与·在一起

(1)军旅学苑-学无止境:东较场区域仅有一只太极队,这在城市社区中是非常少见的。项目组积极探索原因,发现这一批退转居民均属于高级干部退转为社区居民,在社区自组织建设方面存在意识薄弱、主动性差、参与率低等问题。

项目组发挥专业优势,统筹社会资源,推进多元参与服务。一是强化组织建设:开展“军旅学苑·学无止境”小组活动6节,“组织意识培养”“组织方向建设”“组织构架建设”“组织凝聚力建设”“组织行动力提升”“组织运营建设”等六次主题小组,累积赋能居民骨干100余人次,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发展治理能力,提升自组织及居民骨干服务能力,并且由社工指导、陪同自组织核心人员跟进自组织建设,在小组活动末期成立退转军人居民自组织队伍一支,定名字为红心帮帮队,定口号-“新征程上在一起,红心为民人人帮”,授予定制旗帜,设计制作徽标。

(2)多元参与-共建共享:对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协同自组织成员开展年底退转休高龄老人居民入户探访等为民服务活动。联动社区周边企事业单位商家17家,在商居融合过程中,推进服务群体参与社区问题发现、思路探索、实践解决等多个层面,部分自组织成员与周边商家共同改善了宠物粪便问题,实现东较场街区部分街巷环境美化。

曾在街道党政办任主任的王婆婆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居民,在第一次参加社区自组织活动中,欣喜地说道“终于又找到组织了”“感觉生活又多了很多欢喜”,王婆婆退休后一直在家中很少出门,在入户探访中偶遇社工,社工详细地介绍了我们自组织建设的背景、原因、流程和未来规划,王婆婆很快便参与到自组织建设中。

在后期的空间升级和文化建设方面王婆婆不断链接街道及社会各类资源给予项目重要支持。

3.弘扬文化·在一起

基于东较场军旅文化积淀,在社区全方位支持下,项目组积极助力区域文化打造建设和发展。

(1)文化挖掘-融合创新:文化周边是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项目组根据东较场记忆和新时代“在一起”文化,引入专业设计资源-左龙文创,调动居民参与累积80余人次,共同推动本土区域文创产品设计。

形成具有东较场军旅特色的文创系列产品,如生活装饰类:徽章、冰箱贴、胸针等/服装饰品类:文化衫等/家居实用类:帆布袋、杯子、雨伞等。以文创产品为媒介,浸润居民生活,传承爱国文化,做好国防教育,营造社区幸福美好氛围 。

(2)多元宣传-文化传承:东较场是成都古代的屯兵之地,文化底蕴丰富,但是当代青少年对于生活周边的文化知之甚少,文化未能得到有效传承。

项目组组织居民开展文化挖掘梳理,发掘身边文化故事,搜集文化印记,梳理出“东较场”在一起文化,创新微信、抖音、快手等多媒体宣传路径,传播社区文化。

来自东较场115号干休所的苟书记已80高龄,在项目中积极学习融媒体传播知识和技巧,将项目服务活动制作为视频用于社会宣传,累计制作短视频8个,播放量达1000余次,带动了居民一起参与文化传播的积极性。

4.新征程上·在一起

项目执行后期,重点工作主要是调动居民持续输出服务行动。

(1)环境美化-氛围营造:完成文创产品成型并落地推广,项目在社区20个院落内设置文化展板,营造具有东较场军旅特色的文化环境,增强社区文化凝聚力。

(2)空间优化-功能升级:实现居住环境文化氛围营造优化升级行动,升级打造东较场片区军旅文化“微空间”,形成特色文化地标场景,助力文化生活化、常态化。

以原长城锦苑业主活动中心1楼闲置空间为基础,优化升级军旅文化活动空间,活动空间占地面积300余平米,分为室内室外两大空间,室外为活力运动空间,室内分为四大功能分区:多元共治议事厅、邻里和谐畅聊室、资源共享军需所和书海遨游会客厅,涵盖涵盖协商议事、纠纷调解、资源共享和学习阅读等多项功能,现阶段由军旅居民自组织-红心帮帮队管理运营,持续为民服务。

(3)少年军校-为民服务:该阶段启动的前期学校等因疫情影响处于封闭式管理,所以项目组采取与家长会合作机制,在社区和家长会的支持下,用书信的形式让老军人和青年学生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少年志愿者上门探望社区老兵爷爷,将学生们写的信件和志愿者制作的桃花酥交给他们亲手打开,并将信件一一读给他们听。

这些老兵爷爷们身上承载着光辉闪亮的历史记忆,是鲜活的价值观,是形象的教科书,让我们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都能循着故事来、带着故事走,厚植爱国情怀,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后期随着疫情全面放开,在社区党委的牵头下,社会组织与辖区内幼儿园、小学、初高中积极联系、筹划、开展少年军校系列活动。

由退役军人居民为教官、以“军训”为形式、以辖区在校青少年为服务群体,开展以军旅文化“启蒙-传承-发扬”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深受辖区青少年及家长欢迎,助力一老一小和谐社区建设。

(4)喜迎大运-成果表彰:为保持退转军人居民可持续参与状态,预设居民年度目标和规划,设计开展项目成果展示表彰会,同时依托东较场片区毗邻成都大运会训练场馆本土实际情况,开展“爱成都·迎大运,新征程上在一起”东较场片区第一届乒乓球比赛暨优秀居民表彰大会。

活动分为两个板块:一是项目成果展示暨优秀志愿者表彰,展示项目各项主题和各个环节照片,表彰在居民议事、学习争先、为民服务等各个领域的优秀居民代表;

二是由社区退转军人居民自治组织-红心帮帮队组织的迎大运乒乓球比赛,动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

一大型活动的形式向社区居民展示本项目的成效,营造整体社区文化氛围,推动幸福美好社区建设,实现规划性持续发展。

五、总结、反思

1.总结经验及梳理模式机制

(1)聚焦群体-模式推广:成都市锦江区东较场片区是比较典型的退役军人集中居住片区,在此开展的“新征程上在一起”民生微项目,深入退役军人居民群体,仔细分析了退役军人居民群体、居民、社区三方问题和需求,探索党建引领与社会工作“双联动”介入动员退役军人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是基层组织与社工专业优势相互补位解决社区问题的典型案例。

案例聚焦到退役军人居民社会化再融入的尴尬期,关注到退役军人居民行政服务和保障政策覆盖薄弱的交界板块,创新社区人群工作理念,改变动员方式,营造友好特色文化氛围,推动退役军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治理服务。

通过项目运行,东较场片区退役军人传承红色基因反哺社区,全面助力文明实践的精神,创建“红心帮帮队”志愿服务队伍,参与运行长城锦苑军旅特色党群活动中心,形成双料长效机制下,在社区治理体系下良性参与社区治理,推动社区治理工作有效进行,提升了社区居民社区治理参与度。希望该案例可以为同行的社区和社工提供行动参考。

(2)双项长效机制产出:由社区牵头,朗力社工联动成都市民政局社会工作专家库专家,探索项目服务机制,形成东较场片区退役军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长效服务机制”和“空间运营机制”,如下图:

2.反思问题及提出建议。

本项目虽初步探索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退役军人参与社区发展治理服务模式,但是在视野和高度方面,较多的停留在社区层面,于整体政策设计的思考不足,在执行过程中,仍然能感到此类项目的政策支撑力度不足,容易产生退役军人事务、民政服务、党员服务界限不明的情况,希望有关部门能对此有所考虑,形成政策支撑,让退役军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有政策依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