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儿童福利机构探路“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中国社会工作

王新华 徐小杏

父母功能长期缺位、护理员工作高强度和儿童生活环境相对封闭……这些都是造成儿童福利机构内孤残儿童难以挖掘自我发展潜能、难以满足人际适应需求的障碍。为填补机构集中养育欠缺,福建省宁德市儿童福利院(以下简称“福利院”)在孤残儿童养育照护过程中,以发展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线,创新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方式,探路推进“社会工作+”科学养育体系,推动儿童福利机构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

社工小组落实+日常养护落细,“双轮驱动”促进孤残儿童社会化教育

小组工作是促进机构孤残儿童日常养护与社会融合的有效手段。福利院以开展小组类活动为抓手,通过资源整合和服务提质,充分发掘儿童优势和资源,多角度、广维度、深层次建立机构孤残儿童服务体系,达到“1+1>2”的增效。

开展基础技能类小组活动,实现儿童服务内容“扩面”。

社工在儿童福利机构内开设基础技能类小组活动,在增强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认知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的同时,辅以心理辅导、情绪疏导、正念减压、放松训练等专业干预方法,营造发展性的成长环境,不断提升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比如开设生活技能强化小组和园艺成长小组,“萌娃”参与整理厨房餐具制作食物、整理内务、清理杂草等日常劳作,增强了责任感、提升了自我价值感和抗逆力;学习习惯养成小组和美工教育小组等激发儿童探索热情,培养发展潜质;文娱兴趣小组和舞台展示小组则提供开放的平台载体,儿童在社工的陪伴下自己策划、自我协商、自行筹备、自主彩排并参演儿童剧、演唱、朗诵等各类节目,促进组员参与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社工以“同行者”的身份陪伴儿童,提供情感支持,树立儿童信心,加强社会互动,初步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开展生命教育类小组活动,实现儿童服务“升级”。

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导向,福利院在确保儿童实现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儿童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以此重构自我认知和自信的人生态度。如,福利院在院内成立市级图书馆分馆,开设“悦读·成长”生命教育类特色项目,通过陪伴式阅读,选用《你很特别》《小蚂蚁和大象去散步》等生命教育主题绘本,采取戏剧表演、游戏互动、感悟分享等方式,引导儿童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进行探索和思考,进一步接纳肯定自我、尊重理解他人、坦然面对困难、树立勇气信心,在儿童人生观念和人格塑造方面起到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此外,将书籍内容从“纸面”落到“地面”,持续开展“党在我心中”思想教育活动、“爱的守护、书画传情”、“饼香传情、乐享中秋”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社工以“同心者”的身份陪伴儿童,帮助他们深层次疏导情绪、改善社交、融入社会。

开展职业规划类小组活动,实现大龄儿童社会融入服务“前移”。

集中养育儿童普遍存在人际支持网络薄弱的问题,孤儿成年步入社会有很多困难,尤其在就业方面。为此,机构将内部现有资源与儿童多元需求衔接起来,开展职业规划类服务,打破园区封闭环境与外界社会的壁垒,赋予儿童新角色和新任务,为大龄儿童更好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福利院陆续开放园区的植物养护、食堂勤杂等岗位,为大龄孤儿提供岗前实践和实习机会。社工以“同路者”的身份,在做好社会适应性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通过讲解职业规划意义、常见职业类别、近年就业情况等,协助儿童确定未来的学习方向和工作目标,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工个案有方+介入行动有效,“双向发力”确保孤残儿童健康成长

福利院通过“参与式示范”督导,打造“督导+社工+护理员”服务全链条,开展儿童个案服务23个,一对一接触,制定适当策略,实施危机干预、心理辅导、学业辅导、生活支持等服务,促成儿童的有益改变和健康成长。

情感关怀服务“有温度”。对于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而言,持续的情感陪伴尤为重要。他们普遍受过被遗弃、被忽视的心灵创伤。社工在服务中用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打开儿童心扉,建立信任关系,真诚沟通交流,提供正向的情感支持。

个性化服务“有准度”。每一位孤残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特点和需求不一致。对就学儿童,社工以课业辅导、游戏治疗、技能培训为契机,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儿童表达自我、展现内心,对有需求儿童开展个案服务。通过翻阅儿童档案资料和深度访谈护理员,对案主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准确界定和预估,同理案主的处境和困难,“量身打造”个性化服务计划并实施。

精准化服务“有效度”。福利院社工探索出一套专业、高效的服务路径和方法,如针对新入院儿童易出现的院内融合与环境适应问题,运用系统理论,从扩大社会支持网络入手,促进儿童与环境的互动;针对因多次更换生活环境导致安全感严重缺失的儿童,社工运用依恋理论,从破裂的依恋关系中为儿童重塑新的人格。

12岁的小婷(化名)在家庭寄养“安置中断”后回到福利院,因环境变化,她对机构集体生活强烈排斥,易怒暴躁,行为失控。社工紧急介入,从小婷最感兴趣的绘画着手,充分给予关爱支持,排遣不良情绪,提升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建立了其与机构的良性连接。现在的小婷能较好地控制情绪,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逐渐展现出开朗、自信的精神面貌。

社工队伍强大+人才基地强劲,“双强高地”打造高水平工作团队

宁德市儿童福利院(宁德市社会福利中心)重点在打造智库、加强储备、强化培训以及成果转化方面下功夫。作为福建省首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基地,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福利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同时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基地为轴心,联动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福利机构、社工站、社会工作者等,打造专业服务人才团队。

创设培育平台。福利院深入实施宁德社工 “领头雁”孵化培育计划,采用集中面授、分组指导、技能考评等教学方式,覆盖福利机构负责人、民政工作人员、社工等150多人次。一方面,注重培养福利机构负责人的“社会工作”思维,深化宁德“福利服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注重通过福利机构政策解读、社会工作实务、服务质量提升技巧等课程,形成服务清单,提升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操能力,做到理论引领更“强”,培训内容更“实”,实践锻炼更“全”。

创新学习形式。福利院开设线上线下“双渠道”社工互动小组和个案介入,开展公益学习小组和成长小组,为学员们提供模拟练习、认知提升、情绪支持和喘息服务,助力学员们逐步成长为集服务者、使能者、咨询者、协调者、倡导者、管理者等于一身的专业能手。同时,鼓励社工积极参与民政政策理论重点课题研究,提炼全市社工领域的典型经验,持续培养探究型、知识型的社工人才。多项研究成果以国家级CN刊物、福建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对外输出实践经验成果。

创建交流项目。福利院建立“社工人才优先引进、社工职员优先培养、社工经验优先共享”的“三优先”制度,打破区域壁垒,加强各级民政部门的经验分享和沟通交流,推动各级社工人才交流驿站项目做大做强。一方面,通过理论联学、资源联享、活动联办、队伍联建、工作联动等方式,构建全市社工人才的社会支持网络,指导基层社工人才培育框架的制定和培育项目的运作,激励市级人才发挥各自领域专长,向县级输送儿童、养老、社区、医疗等优秀经验做法,辐射更多“一老一小”民政服务机构共同发展进步。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本地骨干参加省级培训,先后组织去省内外城市参访学习,带领本地社工“走出去”,把标杆经验“引进来”,让社工改善认知、提升水平、获得成长,实现社工人才队伍“增能”,社工人才基地工作“提质”。

作者:王新华 徐小杏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