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起,浙江省宁波市在统筹考虑现实基础与未来规划、近期目标与长远布局的基础上,按照“一年起步、两年铺开、三年覆盖、五年提升”的思路,将建设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作为加速推进全市社会工作“ N 次方”发展的优先选项,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截至目前,全市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有10411人,已建成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95个。
坚持三化标准,筑牢社工站建设起步之基
宁波市立足本市社会工作的现实基础,围绕实体化、规范化、协同化推进社会工作站建设。
坚持实体化。宁波市要求乡镇(街道)按照“深人村居、便民便利、专业服务”的原则,因地制宜设置社工办公室、个案室、小组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档案室等,对外悬挂名称标识牌,内部配备必需的设置设备。按照“在理念较强、基础较好的街道先行试点,在条件成熟、意愿强烈的乡镇逐步探索,最终推动所有乡镇(街道)建成社会工作站”的分步推进路径,2020年全市建成45家,2021年全市建成50家,到2022年实现全覆盖,在2024年巩固提高的基础上,2025年基本实现“一乡镇(街道)一站点、村(社区)都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坚持规范化。出台《宁波市乡镇(试行)》,针对责任分工、建设运营、服务开展、管理制度、督导评估等方面对“谁建设、谁管理”“怎么建、怎么管”“做什么、怎么做”予以明确规定。近期,宁波市还草拟了《宁波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评估标准》,重点研究讨论社会工作站建成后运营服务方面的要求、规范,推动社会工作站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坚持协同化。宁波市社工站建设坚持“整合”思路,在场所设置上,积极协调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服务场所、设施设备,实现资源共用共享,快速有效解决了社会工作站服务场所问题。在服务力量上,部分社会工作站探索整合社会救助、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民政部门服务力量,司法、退役军人、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的基层服务力量,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开展服务,有效解决社会工作站服务人手不足的问题。
聚焦三大定位,明晰社工站建设发展方向
宁波市首先明确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功能定位,从提供服务、培育人才、联动治理三个维度,按照“1+X +1”模式(前一个1为困弱群体服务项目, X 为区域特色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后一个1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支持项目)搭建好基层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平台。这是宁波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首要定位,也是社会工作站区别于现有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等各类基层平台的显著特征,核心是为属地乡镇(街道)有需要的群体,特别是困难家庭、孤寡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流动人口、问题青少年和其他需要提供服务的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如海曙区集市港镇社会工作站“幸福来敲门”助老项目,由专业社工带领“馨心”助老服务队,联合各村(社)社工联络站,定期人户探访失能老年人、残疾人、失独老人,提供适老化硬件改造、理发、修脚等生活服务和心理疏导等精神服务。
基层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平台。社会工作站还协助做好属地乡镇(街道)、村(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能力提升、督导支持、资源对接等服务。如慈溪市匡堰镇、白沙路街道等社会工作站对接高校专家、资深社工等资源,组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冲刺辅导,通过理论讲解、重点分析、难点解答、真题串讲等方式,提升考试通过率;鄞州区钟公庙街道以“鼎秀营”项目为载体,分层设计面向社区负责人的“金鼎班”、面向后备骨干的“银鼎班”、面向普通社工的“文鼎班”,通过理论团体辅导、小组活动、个别督导、外出参访等形式,全面提升他们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素养,助其掌握专业技能方法,应用于社区治理实践。
基层社会治理各方联动平台。宁波市充分调动社会工作站协助所属乡镇(街道)链接专业服务资源、协调和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力量提供服务的作用,推进基层各方联动,提升基层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如海曙区将月湖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与海曙社区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相结合,为13个“邻舍家”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的理事会运转、规范化运营、项目化运作提供全程的专业支持,运用开放空间技术等,结合老小区改造工程,步推进小区楼道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服务微民生,初步实现了“邻舍隔壁一家亲,商商量量办事体”的和谐氛围。
加强四项保障,谋求社工站建设长效发展加强组织保障。
宁波市连续两年专门出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相关实施方案或意见,在2021年列人省政府民生实项目的基础上,将社会工作站建设项目先后列人市委、市政府“民政32条”督察内容、市对区县(市)政府政务督察、民政“5432”攻坚行动、市对区县(市)民政重点考核内容,多数地区纳人对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
此外,宁波市还加强对区县(市)的工作指导,推动区县(市)召开社会工作站建设推进会,实地走访指导10个区县(市)社会工作站建设工作。如象山县高度重视、认真谋划,推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即“一站双中心”),以县委办名义出台实施意见、统筹推进。
加强人员保障。为确保社会工作站有效运营,宁波市要求各站点配备至少3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运营模式和人员配置方式。如鄞州区、奉化区、慈溪市的多数站点,通过委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运营、机构派驻社工的方式配齐配备人员;海曙区通过增设社工岗位方式落实人员,以全国社会救助改革试点为契机,把配备社会救助人员和社会工作站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江北区将社会工作站工作人员纳人专职社区工作者范畴,象山县通过采取“县的方式,引人第三方社工机构开展督导,加强社会工作站人员力量。
加强专业保障。宁波市组建了“省督导+市督导+领域专家”构成的专家支持团队,实施首批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指导项目,还通过区县(市)社会工作协会发展项目和组织区县(市)民政局、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外出参访学习,支持社会工作站建设指导和人才培养。同时,宁波市加大市、区县(市)社会工作督导人才的培养力度,定期分析研究社会工作站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定期举办全市社会工作站建设推进会、培训交流会,取长补短、互学互促,保证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
加强资金保障。为确保建站工作的顺利进行,宁波市建立了以乡镇(街道)保障为主,市、区县(市)适当补助,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经费保障机制。社会工作站建成后,市民政局按照5万元/个予以一次性项目补助;区县(市)民政局统筹整合财政资金、福彩公益金,按当地财政情况,对毎个社会工作站予以一定资金补助;乡镇(街道)探索整合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残疾人等专项经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社工站运营服务。此外,各地还因地制宜,积极整合慈善等资源,如市级慈善基地﹣宁波市甬尚慈善社工服务中心出资支持海曙、余姚等地社工站开展慈善领域精准帮扶、精准救助服务项目;鄞州区探索在各乡镇(街道)创设社区发展基金会,整合企业、慈善等社会资金,为社会工作站运行引人“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