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培育社会社会组织的三种模式两个理论一个技术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风社会工作服务社(以下简称南风)是一家成立十年以社区为本的社会服务凯构。从2018年开始,南风以“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作为三大品牌之一,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作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切人点。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南风探索出“321”培育经验,即三种培育模式、两个理论、、一个技术。

三种培育模式

南风通过三种模式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一是孵化器模式,即运营街道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二是项目制模式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三是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的在地培育模式。

孵化器模式。南风目前共运营三个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共服务450多个社区社会组织,其职责包括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项目扶持、能力提升、备案管理、政策咨询等,发挥社会组织枢纽型平台的作用。其中 Z 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培育重点是社区枢纽型组老年协会,培育了诸如 HG社区老年协会为代表的“明星组织”。在多方培育和支持下, HG 社区老年协会被评为深圳市优秀老年协会、4A级社会组织,研发的项目获得2020年 N 区微实事大赛第一名。 S 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2020年续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07个,提供咨询指导158次,链接资金支持近70万元,孵化2个新的社会组织,开展16场社会组织交流活动。

项目制模式。随着社区治理的深人,社区党委开始将社区骨干和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抓手予以培育,向第三方购买专业项目,重点培育年轻型、公益性、服务型社区社会组织。针对这类需求,南风重点研发了“同心筑梦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共治项目”。以 HZ 社区为例,之前的社区社会组织以老年型社会组织为主,另外社区还有几位年轻社区骨干组成的准组织开展了一些服务,但这些组织处于“四无”状态(无组织、无固定成员、无经费、无专业能力)。针对这个问题,社区党委向南风购买了两季的“同心筑梦”项目,南风组建了以中级督导、初级督导为主要成员的资深社工团队,培育了“棒棒堂”亲子关系促进中心、丰盛悦读读书会、俪人妈妈义工队等5支年轻型社区社会组织。5个组织学习服务设计、项目策划与执行等内容,共开展50余场2000余人次的专业服务。其中,“棒棒堂”亲子关系促进中心研发的项目获得了 N 区微实事大赛第七名。

在地培育模式。南风目前共运营30余个党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机构在服务管理机制中,将挖掘社区骨干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服务重点子以推行。其中, YG 社区培育的文明养犬促进会是其代表。 YG 社区养犬住户约有80多户小区内狗伤人、扰人、随地大小便等不文明养犬行为是老大难问题,不仅引起居民反感,也造成邻里矛盾日渐突出。 YG 中心社工专业能力较强(中心主管为初级督导),同时引人了“同心筑梦”项目,通过一年的努力,文明养犬促进会由最初的5人发展成现在30人的稳定队伍,还孵化了社区90多名青少年小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100余次的文明养犬巡逻宣传服务,文明养犬签订率达100%,联动小区物业、宠物医院等多主体开展文明养犬宣传活动5场,完美化解了一场因遛狗区划定引起的邻里纠纷。 YG 社区还获得深圳市文明养犬示范小区”称号。

通过对三种模式的比较,笔者认为,三个模式各有优劣。

孵化器模式对培育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备案或注册,使之“合法化”,但因与社区党委可能有一定的脱节,因此行政赋权一般;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一般会引人较多的培训资源并对组织进行“一对一”的督导,因此在规范管理中专业赋权较强,但又因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不在社区,与环境互动的频率与深度有限,因此在环境赋权和多方协同中较弱。

项目制模式因为时间短,与社区党委、社区的互动有限,因此行政赋权、环境赋权和推动多方协同也一般,但培育过程中专业性较强,尤其是对有一定基础的年轻型、服务型组织专业赋权较强。

在地培育模式因培育团队在社区服务,因此在推动社区党委的行政赋权、环境赋权和多方协同中有先天的“关系”优势,但在地团队绝大多数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专业性上都不太强。

在南风的实践中,基本上都至少是两个模式的结合,这样的效果也是最好的(比如上文提及的 YG 、下文提及的 LL 案例都结合了在地培育模式的关系优势和项目制的专业优势)。

两个理论

笔者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侧重于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所用到的理论为赋权理论;第二个阶段是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所用到的理论为协同理论。

社会工作针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三层面赋权,包括行政赋权、专业赋权和环境赋权。

首先,在行政赋权上,政府的“承认”,领导重视、政策支持、资金投放和空间释放直接关系到社区社会组织的基本样态和发展活力,这就要求社工需要具备影响社区党委的能力,比如在服务规划、参与渠道等方面,建立社区党委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合理期待,从而建立政社合作的机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其次,对“小而不专”的社区社会组织需要专业赋能。这种专业性不但体现在社区社会工作的掌握,还包括社会组织的管理、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再次,在环境赋权上,社区社会组织因为规模小,公信力较低,需要创建一个有利于发展的支持性环境,包括提供参与机会、资源链接、信用背书,从而更好地参与社区治理。

笔者对协同治理的运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过程中,需要多主体的协同配合;二是培育协同的目的是畅通社会组织进入社区的渠道,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区治理。光培育无参与,培育就成了无本之木,因此在社区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方面,需要政府、社区党委、以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同步支持。笔者认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需要多元主体的支持行政授权是前提,专业授权是核心,环境授权是保障,协同联动是关键,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技术

2020年,南风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中引人了促参技术(也被翻译为引导技术),即促进参与会和能力。促参背后的学科背景是公共行政、社会学、心学等。尊重、平等、民主、效率是其重要的理念和价值观,这与社会工作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目的在于推动社区参与,从而达到多主体参与社区治理,这也是社工专业性的一种体现。

促参技术可以运用于社工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训,也可以运用于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和治理。在培训中,除主题授课外,社工还加人案例讨论、头脑风暴、小组 PK 等互动,利用“大白纸”“便利贴”等工具,通过不批判、鼓励等氛围的营造,将观点、智慧呈现出来,让居民的声音被听到;在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中,项目团队要与社区党委就参与服务和治理的方向进行讨论,再与社区社会组织一起研发项目,协调多方利益,从而达到共赢。

以 LL 社区为例,狭长分布的地理特征和独立式小区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居民与社区的互动,社区资源覆盖有限,居民对于社区公共事务参与较少,在部分社区事务中易起冲突。提升服务覆盖、增强居民与社区联结、减少社区矛盾成为社区急需回应的问题。社工团队在10个小区促成建立10个社区社会组织,鼓励其开展公益服务,以“家门口的服务”便利性优势促进居民的服务参与。但如何建强组织,积极参与社区议题的处理仍是一个难题和挑战。机构项目团队引入了促参技术,对10个社区社会组织进行系列促参和冲突管理的能力培训。通过近半年的培育,组织队伍不断扩大,挖掘了近百名新的社区骨干,从单支组织只有三五人的情况,发展到最多的一支自组织规模已超过50人。在创建文明城市期间,接受社工专项培训后,社区社会组织全部动员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疫情防控和社工服务,一周上门数量超过6000户,覆盖率达到98%以上,且无一例投诉发生。还有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在仅有300元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通过广泛动员与资源整合,开展了一场成本至少上万的大型嘉年华活动。同时,结合社区党委和居民关注的重点议题,各小区自组织已逐步参与到毎周开展小区清洁行动、社区安全巡逻等治理行动中。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风社会工作服务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