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社区治理与服务的需要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丰富而有温度的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越来越成为老百姓的期盼。但是,当前社区工作行政化色彩浓厚、社区工作理念更新不足、专业性不够等实际问题与其形成了强烈反差。因此,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亟须搭建起专业性较强的服务阵地,并以此扩展服务空间、赋能基层服务工作者、培育社区内生力量和丰富服务内容,进而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和提供专业服务,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地区地处城乡接合部,社区类型多元复杂,辖区居民超过10万人,本土居民与新市民混居,人员构成复杂、服务需求多样化。该地区也是连接北京中心城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廊道,城镇化建设速度较快,农转居后的社区治理和服务亦面临不小的挑战。管庄地区工委、办事处充分意识到,要真正实现从传统社区管理向现代社区治理的转型升级,还需要在社区工作人才培养和使用、社区居民参与和自治、社区治理服务升级等方面实现再突破,这便催生了该地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社工站)设立、建设和发展的行动计划。由此,管庄地区在辖区内的惠东社区、惠西社区和丽景苑社区实施了社区社工站建设试点项目。
社区社工站建设的策略“硬软结合”
基于对管庄地区社区社工站建设试点项目的长时间观察参与、持续跟进和督导支持,笔者认为,社区社工站建设应做到“硬软结合”,即将阵地打造、人才培养、组织培育和系列服务紧密结合。
打造服务空间与实现空间赋能结合,让服务有阵地。当前很多地区的社区办公空间和服务空间都非常有限,这给以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带来了挑战。同时,服务空间和场地的缺失也使得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之间相互熟悉和共话社区公共事务的公共空间显得不足。因此,社工站的建设为拓展服务阵地和社工及居民赋能场所提供了良机。在此基础上,社工站的空间赋能和优化使用显得更为重要。对此,管庄地区主要在建站选址、空间分布与赋能、运维制度建设、品牌形象打造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比如,惠东社区社工站推出了社区工作代言人﹣社工“小惠”,其卡通形象广泛地被居民认识。该站还推出“365在线服务”,通过“小惠”亲切、可爱的形象,发挥与居民群众便捷沟通、化解社区矛盾、广泛宣传等作用,进一步拉近了与居民之间的距离。丽景苑社区则打造出专门的社区社工站服务场地,包括个案工作室(心理咨询室)、小组活动室(培训会议室)、专业学习空间等,具有很好的可视化效果。
社区工作者与居民骨干系列赋能培力活动,让参与更有力。培育社区工作人才和居民骨干是管庄地区社区社工站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内容。其依托社区社工站开展能力建设与培训增能的方式方法和主要内容也较为丰富。例如,丽景苑社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常态化与节点式相结合、内外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组合拳式培训,注重引人外部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实务工作者进行团体督导,并形成了由社工督导支持社工师,再由社工师支持助理社工师,再由助理社工师支持培育社区居民骨干的赋能梯次,内容涉及服务技能、心理减压、项目化运作管理、资源整合等。依托小微项目对社区社会组织及其骨干进行过程陪伴也是很好的赋能形式。
注重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与升级发展,让组织更有范儿。这是社区社工站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专业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最紧密的结合点。管庄地区三个试点社区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例如,惠西社区主要结合社区治理的热点议题和社区实际问题,依托小微项目有针对性地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如物业连桥社、青萌社、益民社、矛盾调解社区队伍等。惠东社区探索由老社区社会组织和新社区社会组织共同承接一个社区小微项目,从策划、组织、实施到总结均由两个社区社会组织带头人共同完成,通过其深人合作以老育新、陪伴成长。丽景苑社区深度打造党群服务促进会和同心为老服务社,通过党群服务促进会整合辖区单位资源,依托同心为老服务社丰富拓展社区助老服务内容,并初步构建起自助、志愿和专业相结合的社区助老服务体系。
推动社区治理、专业服务和志愿服务齐头并进,让居民有所得。治理与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和落地实施,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和民生服务需求,是社区社工站建设的落脚点。管庄实践在整体上较为注重以“社区社工+社区社会组织+小微项目”的组合方式推动社区治理、专业服务和志愿服务,其中以社区小微项目治理和为老服务为重点。
例如,丽景苑社区以社区助老服务为品牌,同步重点推进开放性议事协商平台,并以此推进楼门自治。惠东社区注重依托“365在线服务”拓展服务内容和提升服务效率,引导更多中青年居民参与,以“文明大客厅”为阵地,推动社区议事协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注重开展面向社区空巢和独居老人的志愿服务。惠西社区则以小微项目实施为契机,全面开展文明养犬、垃圾分类、物业管理、便民服务、居民矛盾调解等服务,同时依托楼门长进行楼门环境治理和公共微空间改造。
社区社工站建设的管庄经验
虽然管庄地区社区社工站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但是一线工作者的积极尝试也使其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
尊重社区差并及不同的社工站建设模式。即使在同一街道(乡镇),其社区的类型、实际情况往往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社区社工站建设应将差异性作为建站的基本原则,这样就给了社区一定的灵活性,有助于形成各自特色和亮点。比如管庄地区的三个试点社区社工站建设各有侧重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丽景苑社区形成治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双通”模式,惠东社区提出以线上服务为重要载体的“五 HUI ”(即“汇”聚专业人才、“会”议事协商、“绘”微研创断路、智“慧”服务便捷互动、“患”民生服务)运行模式;惠西社区形成“142+ N ”(即一站两基地多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资源)模式。
软硬结合,以硬为基础、以软为核心的建设思路。其中,硬件建设强调提供适合不同形式服务的场地和空间,以及依托这些空间进行规范化建设和专业化服务展示。软件建设的核心在于形式多元的专业服务和以实践为本的系列能力建设,其中对于社会工作人才、志愿者、居民骨干以及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是重要内容,“人”和“组织”是社区社工站建设的两大关键要素,由此才能够推展出符合在地实际和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
注重专业性,将其置于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断整体格局中。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社区社工站建设需要行政支持,但应避免行政化,应给予站点社工更多的专业空间、支持和鼓励。同时,社区社工站也是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整体框架的一个板块,应积极作用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以系统化思维、项目化形式培育本土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和推动社区治理服务。从管庄地区的初步实践来看,无论是社区社工站建设,还是依托社工站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都是基于系统化思维和项目化形式进行的。这一做法的优势在于,一是能够依托项目实现对社工站建设的全周期管理,二是可以基于项目实践培养社区储备干部和社区社会工作人才,三是能够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社区治理和民生特色品牌。当然,在未来如能将社区社工站建设纳人常态化重点工程,有稳定持续的资金保障且纳人街道、社区重点工作,则能够发挥其更加突出的作用和价值。
引入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督导支持,提升社工站建设和治理服务水平。社会工作督导是专业社会工作建设与发展中较好的间接服务方法和专业支持手段,这一力量的引入有助于推动社区社工站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服务水平的提升。管庄地区在社区社工站建设中引人了专注于社区发展和社会工作的学者以及区级第三方机构中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督导提供专业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工站建设和治理服务专业性发挥了较好的支持作用。当然,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中,本土督导力量的培育也应是社工站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基层社工站建设和发展目前还是新鲜事物,未来还需要不断整合内外部专业力量,在加强社工站规范化建设、培育在地专业人才、提升治理服务专业性等方面下功夫。
(作者系民政部培训中心双师型培训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工硕士实务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