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打破困难家庭的“问题常态”

中国社会工作

何展华

不知不觉间,踏入社会救助社会工作领域一线服务已经有3年时间了。3年间,我遇见了形形色色的服务对象,看到他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偶尔也会感叹: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困难似乎总是接二连三地找上他们。

我渐渐地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在服务对象遇到困境和问题的最初阶段,他们是愿意主动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的,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缺乏求助渠道等原因,使他们在无力解决问题和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就开始尝试接受和适应这些问题,并且认为有问题存在才是正常的,即使这些问题会对自身造成风险。

低保对象冰姨就是这样。身患骨癌晚期的她身体状况非常糟糕,行动困难,除了每天忍受疾病折磨,还要负担高额的医药费用。与冰姨一同生活的冰姨哥哥是一名智力残障人土,缺乏自理能力,日常生活都由冰姨照料。
前段时间我在人户时,冰姨家漏电的开关突然跳闸了。我看到冰姨非常熟练地按下复位开关,合上电闸。经过交谈得知,冰姨家的洗衣机放在屋内天井位置(露天放),长期日晒雨淋,雨水沿着电线渗到插座,腐蚀线路,导致漏电开关经常跳闸。虽然冰姨知道危险,但屋内空间狭窄,而且要考虑排水问题,没有合适的地方放置洗衣机。冰姨也曾找电工维修线路,可惜治标不治本。电工建议加装一个雨棚,可是每月高昂的医药费已经压得冰姨喘不过气来,她实在没有能力再负担装雨棚的费用,只能无奈选择维持现状,还熟练地掌握了漏电开
关复位操作。

冰姨家的安全隐患已经非常明显,万一漏电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我提出协助冰姨解决困难,却被她委婉地拒绝了:“太麻烦了”“维修费用太高了”“下雨天不使用洗衣机就没事了”………我知道,她的改变动机已所剩无几了。这是困难家庭的一种普遍现象,把问题当成了生活中的一种“常态”,长期与问题共存,慢慢就习惯了问题,也不想再改变。

要帮助冰姨,首先要打破她的“常态”观念。为此,我找到了冰姨的姐姐,引人外力,把问题到桌面上探讨,让冰姨重新意识到线路漏电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后成功地激发了她的改变动机。

接着,我为冰姨链接了维修志愿者,调整线路位置,更换残旧电线、插座。经过多方努力,我还成功链接到居家安全改造资源,免费为冰姨加装雨棚,并将缝隙位置用防漏水泥密封。雨棚延伸到下水道口位置,雨水可以直接流进下水道,避免了积水反流浸泡到洗衣机。为解决雨棚遮挡阳光导致过道昏暗的问题,又加装了 LED 节能灯管。 冰姨对我表示感谢,对生活又有了信心和希望。

明知道问题存在,但又无力解决,最后只能接受问题,这种“常态”道出了许多困难家庭的无可奈何。长期的习以为常也麻了他们的心理,让他们忽略了问题的严重性和不良后果。在我看来,这种“常态”才是最大的问题。
追溯问题的根源,这些“常态的产生,有外部的因素诸如缺乏社会支持网络,也有其内部缺乏解决问题的能、缺乏改变的意愿等原因。作为一名社工,虽然没有能力满足所有困难家庭的需求,但我仍希望尽自己所能去引导和协助他们看到这些“常态”,重新正视问题的危害,转变消极的观点和心态,通过增能、陪伴、合社会资源、搭建支持网络等方式,帮助他们打破“常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更好地适应生活。
(作者单位:中山市民生公益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