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输血+造血”服务实现精准救助

中国社会工作

万文 李晶瑶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街道新华二村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低保低收人家庭较多,致贫原因多样,其中因缺技能、缺动力、缺途径导致贫困的占了多数。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曾在新华二村社区开展补充性救助社会工作服务,重点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开展技能培训、就业资源链接等服务,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脱贫。

对症下药,埋下脱贫种子

社工通过上门走访、社区调研了解到,适龄失业救助对象由于自身能力有限、社会偏见与歧视等原因,自主就业意识比较淡薄,依赖低保的思想较重。为转变观念,社工开展了“四三二一”服务,即“四谈”﹣谈问题、谈需求、谈目标、谈举措,“三进”一社工服务进家庭、志愿服务进家庭、社会资源进家庭,“二扶”﹣一健康帮扶和就业帮扶,“一评估”﹣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并严格执行一户一策、一户一帮、一户一档的“三个﹣”制度,以此在适龄失业人群心中埋下依靠自身劳动脱贫的种子。

社工深人救助对象家庭,通过持续探访关爱与个案咨询的方式,借鉴职业康复的“咨询一评估一培训一指导”服务流程开展就业援助服务。一方面为救助对象提供职业咨询服务,帮助服务对象梳理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别、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等,引导救助对象回顾过往就业经历与经验,增强其就业信心;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活动体验等,提升其职业技能,训练其应聘和交际能力,让其结合自身情况筛选适合的就业岗位。

洛阳(化名)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出狱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只能申请低保。2020年初,小区因疫情封闭管理,洛阳无法外出找工作,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自暴自弃参与反社会行动的念头。社工在新华二村社区“两委”的支持下紧急介人,安抚和舒缓洛阳焦虑的情绪,同时,带着洛阳填写职位测试表,评估其目前具备的就业能力,帮助其强化求职意愿,明确求职方向,规划当前生活。

2020年,社工重点为7名适龄失业救助对象提供了类似的深度个别化服务,他们依赖低保的观念逐渐转变,愿意向“新”生活迈出第一步。

双管齐下,困难群众强能力、増信心

在适龄失业救助对象依赖低保的观念有所转变时,社工趁热打铁,“输血”“造血”双管齐下,帮助救助对象增强就业能力。社工联合杨家坪街道和新华二村社区筹备“就坊”,下设就业信息坊、就业加工坊和就业梦工坊,持续为适龄失业救助对象提供招聘信息和培训资源,通过技能培训和协助对接岗位的方式实现就业。
就业信息坊是由社工联动街道、社区和企业等搭建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便捷快速地把岗位信息和培训信息传递给救助对象。社工依据

前期建立的救助对象服务档案,有针对性地筛选适合救助对象的招聘和培训信息,鼓励救助对象积极尝试,共输人销售、保洁、仓库管理等招聘信息和电工、面点、花艺等培训信息30余次,拓宽了救助对象的就业、培训信息渠道。

就业加工坊和就业梦工坊是适龄失业救助对象“造血”平台。社工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和匹配岗位对接,促进适龄失业救助对象实现稳定或灵活就业,获得长期发展。在多方力量的参与下,“造血”服务有效提升了救助对象应对困境的能力,自主就业的信心更足了。

洛阳通过就业坊找到了工作。“真是感谢你们,每个月都来看我。参加社区就业坊,我不仅认识了朋友,找到了工作,也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洛阳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不停地向社工表示感谢。一直对电工感兴趣的扬扬学到了电工技能;蓉蓉在社工的鼓励下加人永生花插花学习的行列;彩霞在参加了西式面点技能培训后,邀请失业的邻居加人“就业坊”……资源“输血”与能力“造血”双管齐下,“授鱼”向“授渔”转变,提高了救助对象脱贫困的能力。

社工开展服务对症下药,凸显了扶贫精准化,为实现温暖救助、智慧救助奠定基础,而“输血”“造血”双管齐下,充分激发了救助对象内生动力,让他们体会到通过劳动脱贫致富的满足与幸福,这是最有效、最持久的脱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