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重庆市九龙坡区如何创新“五社联动”机制

中国社会工作

张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近年来,重庆市九龙坡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健全完善社区”两委”、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
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创新社区治理系统

加强联动政策创制。九龙坡区将”五社联动”机制建设作为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有力有序推进,制订了《创新”五社联动”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实施方案》,对推进”五社联动”提出了总体目标要求,对重点任务进行了细化。从夯实”五社”要素基础出发,先后出台十余项政策文件,制订《镇(街道)设立慈善公益服务中心的指导方案》,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制度,进一步明确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激活社区慈善资源的路径,构建了联动政策支持体系。

优化社区服务功能。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综合体示范建设,实施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强基赋能”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投入资金2300余万元,维修改建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0个。以”政务+商业+公益”助推社区服务多元叠加供给,撬动社会企业、爱心企业等市场力量参与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和运营,形成了”长效微利运转、收益反哺社区”的运营格局,打造了”小花市集””共享奶奶””社区合伙人”等一批具有九龙坡特色的名片。全面整合社区服务、民生保障、信访化解、矛排查等职能职责,设置无差别综合窗口,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群众”只进一门、只跑一窗”。

健全社工服务体系。成立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新建区关爱帮扶支持中心,整合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等现有服务载体,全面统筹社会工作服务,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从专业视角、工作延伸和服务拓展角度,重点开展社会救助、未成年人保护和”五社联动”等工作。整合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等资源优势,配备社工专业人才705人,率先形成”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镇街社工站﹣村(社区)社工室级联动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激发社区服务动能

孵化社会组织。按照”1+ N “思路,建立区级社会组织综合服务中心和渝州路、九龙、石坪桥等 N 个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开展”全面覆盖、轴心辐射”的社会组织培育模式,采用”问题梳理、及时解决、定期跟踪、实地督导”等方式在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团队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品牌建设、服务推广、专业技术等方面,全面提升社会组织的综合能力。目前,全区扶持公益服务类、参与治理类、枢纽支持类、社会工作类等四大类社会组织615家,社区社会组织1416家,吸纳群众2万老年人、困难群体服务等5000余件共性问题,梳理完善特殊困难群体工作台账25套,收集自治金点子300余个;线上收到临时救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群众急难愁盼的”点单”1.5万余件。聚集”一小一老一困”,区社工中心对收集的需求问题清单归纳提炼,策划形成涵盖未成年人保护、老年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的568个社工项目,共发布项目购买清单370个。

全程监管,提质问效。采取月调度、季督察、半年走访调研等方式对区社工中心、社工站(室)及辖区专业社工组织运行开展监督检查。按照中心对站、站对室的方式重点对项目进度、资金使用、人员管理和成果产出等内容开展全流程督导,累计开展督导4231次、集中督导近20场次,提供一站式咨询近200场次。建立由项目购买主体、所涉镇(街)、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专家组成的四方评估委员会,对社会服务项目的进程管理、服务成效、社会效益等方面实施全过程综合评估。自四方评估启动以来,全区共评选出优质社会组织10家,已续签项目12个,淘汰不合格社会组织3家。

服务群众,品牌创新。做强”背冤医生””黄桷义工””冬日针爱””科普大篷车””七彩乡村”等志愿服务项目和品牌,持续开展基层巡讲、疫情防控、就业指导、教育培训、产业扶持、移风易俗、健康生活、文化惠民、社会治理、洁净家园等结对共建文明实践活动4000余场次。聚焦重点人群,以满足群众服务需求为目的,通过”逐点突破+特色项目”,实现专业为民服务”零距离”,形成了石坪桥街道”1768″社区自治服务、”山城少年、余人,培育出心理咨询师协会、九龙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一大批品牌社会组织。

培养人才队伍。按照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不少于18名、每村(社区)不少于2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出台社区干部监督管理办法,及时调整社区不合格不胜任的基层干部。构建”进出有通道、履职有考评、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的”三岗二十一级”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实施社工人才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开展继续教育、进修、实习、短训等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进一步充实基层专业服务力量。目前,全区共有专业社工人才4250人、持证1247人,位居全市前列。
储备志愿力量。全力构建”志愿服务总队﹣支队(分队)﹣小队”组织体系,落实分中心、所、站书记负责制,由各级”一把手”总牵头、负主责。成立镇(街)志愿服务分队13支,培育”生命花””五色义工””暖杨志愿””小二郎”等286支志愿服务小分队,组建志愿服务小队400余支,招募志愿者近25万人,通过上门慰问、结对帮扶、心理疏导、公益慈善、关爱援助等方式,重点开展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特困群体及生活无着人员关爱帮扶服务项目4804个,总时长达18.3万小时。

落实社区服务项目

问题导向,需求为先。整合社工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结合辖区治理短板,拉出”需求菜单”和”工作清单”,项目化、常态化为居民服务。线下梳理各类问题清单8000余件,针对未成年人、阳光前行”、铝都网姐等一批社区治理品牌服务项目。

拓宽社区资源渠道

统筹项目购买。聚焦社工服务政从多门的难题,印发《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办法》,明确购买主体、对象、重点内容及职责分工,规范了采购程序,形成协调有力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管理体制和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全市率先实现由民政部门统筹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自2013年开展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以来,全区已累计开展370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总投入5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源520万元,有效地回应了社会需求。

链接慈善资源。成立九龙坡区慈善与公益事业促进会,打造全市首个慈善公益园,厚植慈善热土;针对”一老一小一困”等困难群众策划项目上线筹款,2020年以来,累计募集资金5000余万元,居主城区第一。打造慈善品牌,成立慈善纾困基金、”渝之匠·儿童关爱”专项基金、未成年人保护专项基金等5只专项基金,救助困难群众300余人次、慰问200余名困境儿童、资助辖区困难群众免费门诊100余人次,有效解决民政保障政策外的突发性困难。

设立社区基金。率先实现镇(街)慈善公益服务中心和社区阳光基金全覆盖,推进社区慈善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石坪桥街道”专项基金推进社区治理共治融合创新”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2022年以来,全区已汇聚爱心企业资源85个,联动爱心人士500余人,累计募集社区基金达300余万元,开展社会工作服务3000余人次,受益群众20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