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关于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的4个挑战与破解思路

社工客

作者 | 林嘉敏 陈婉薇 王晓欣
单位|广州市南沙街社工服务站

一、企业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企业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方法;

在企业内外开展与职工的工作岗位适应、劳动环境协调、职业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以及劳动关系协调等有关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其目的在于保障职工利益、提升劳动效率、促进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

从概念界定上看,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主体是员工,核心内容是争取员工的职业福利,企业选择更多倾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本质上体现了社会工作既有的专业价值定位,为相对弱势群体开展服务,最大化实现公共福祉。

不过基于产业发展现实,传统理念理解下的社会工作面临四个困境:

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境外转移或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内部管理和员工福利提升,社会工作的介入服务员工的空间极大压缩,且有可能引起企业管理层的抵触,认为无端挑起劳资矛盾;

二是社会工作关注传统领域的企业职工服务,对诸如科技型企业、外资企业等关注度和业务探索不足;

三是企业购买社工机构的专业服务动力不足,或是社工机构主动寻找企业购买社工服务难度较大;

四是社工实务领域有关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培训较少,多数机构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不足。

二、企业社会工作潜在突破思路

多数社工机构在开展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前,较为容易忽略的前提是对服务需求和现存问题的考量,而且未注意到企业需求的分层级;

例如,员工、人力资源、部门主管、企业主等不同层级群体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化。

实践层面看,目前各省市推进企业社会工作的力度相对村(居)服务而言,无论是服务内容还是服务广度远远不足。

基于实地走访广州市南沙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科创型企业反馈情况,结合社工站前期工作、社会工作服务特点和资源整合优势等现实;

提出“走进去”和“引出来”两个思路推进企业社会工作服务,这两种服务思路旨在面向企业服务对象所处的两个场域开展服务。

1.工作场域的“走进去”

工作场域是开展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区域之一,员工在此区域产生更多的是工作相关的需求和问题,员工是主要的服务对象,而企业主相对而言处于强势地位,成为社会工作直接服务对象的概率较低。

社会工作者走进工作场域,更多关注服务对象在员工关系、心理情绪、福利权益等方面的需求,这种需求回应在于赋能企业,让其员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劳资关系环境。

2.村居场域的“引进来”

工作只是企业员工生活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员工的工休期间最终回到村居场域,此时的员工身份则转化成居民身份,其问题和需求可以通过社会工作在村居开展的常态化服务所覆盖。

因此,企业社会工作在村居场域开展的服务,更多是基于发挥企业主和员工的专长,为村居开展赋能;

诸如企业主分享创业经验、员工为社区儿童开展编程教学等内容,让企业资源参与和谐村居的建设。

三、推进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具体建议

1.和谐为本开展服务

社会工作旨在推进社会和谐,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一方面劳资关系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

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处理与员工的关系存在差异化,企业社会工作介入需要考虑企业发展现状,不干涉企业正常的经营和管理,才有可能从多重角色压力中抽离,聚焦所应解决问题和回应的需求。

2.动态跟进优化服务

企业社会工作面临的服务对象十分广泛,工作领域内有员工、企业家、园区管委、工会等主体,村居领域有员工、员工家庭、物业等主体;

社会工作者需要及时更新各方动态信息,掌握各方需求和问题,针对问题及需求能够联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开展服务,不断优化工作推进模式,提供针对性的专业化服务。

3.激发动力强化服务

针对政府购买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相对不足的现状,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激发企业自主购买的活力。

一方面需要社工机构和社工做好专业能力提升,提供优质的服务产品,提高企业及员工的获得感。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企业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能够持续整合园区物业、工会、园区管委、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参与;

共同打造专业化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队伍,协助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激发企业购买社工服务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