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体验式课堂在小组社会工作课程中的应用

中国社会工作

王丹丹 黎雅洁

社会工作的职业使命是回应和解决社会问题,高校应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聚焦于锻炼、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即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传统的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授课方式以知识灌输为主,具有重理论、轻实务的特点、忽略了学生的课程参与感,而体验式教学则能够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的同时促进个人自我发展。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既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质要求,又是专业转型的重要内容。笔者所在的大学致力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能力发展相融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以小组社会工作课程为例探索体验式教育在课程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采取了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原理,把学生的认知看作对外部刺激作出的被动反应,即学生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仅仅通过期末考试结果进行判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教学者为主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更多地体现的是"老师觉得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就讲述什么”,学习被视作受外部强制力的制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参与感容易被忽略。

体验式教学被称为体验学习指一个人通过体验而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和提升自我价值的历程。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主体性、提倡教师指导性、强化教学目的性、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和感悟、以学生的经验与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实钱能力、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者在教学活动中依据课程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合理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学学习到主动探索,并且在模叔情境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采取了源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建构主义教学法,阐释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从建构主义视角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意义和促进作用

体验式教学与小组社会工作

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模心课程,若是单纯地讲授,只能让学生达到理解和记忆的效果,而不懂得如何运用笔者希望学生学习并掌握小组引导互动技巧、小组沟通以及冲突解决技巧、游戏带领技巧等,这就需要在模拟情境中体验、领悟、通过不断训练和思考适切性来提升技巧的精准性,而模拟情境的学习就是体验式教育的核心。

体验式教学会根据社会工作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规律,通过创造相应机会,呈现或再现小组社会工作的情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理解并建构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知识、发展小组带领和沟通能力、习得小组社会工作意义。这种教学形式旨在达到“从做中学”的目的,被称为“234教学法,即两方互助、三种能力、四个阶段。两方互助指授课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角色互换和翻转,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和授课教师解决行业中现存问题的意识;三种能力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索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四个阶段则为教学与示范、鼓励与邀请、尝试与体验、反馈与评价。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具有离教于乐、学以致用的优势。

体验式教学在小组社会工作课程中的应用。

(一)教学与示范

第一阶段的目的是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培养师生间良性的互动关系,让学生熟悉课程结构和课程目的。体验式教学明确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采用多样资源和多种形式进行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式学习。

这个阶段主要有三大内容:第一,强化基础知识。鼓励学生挑战知识点准确背诵,明确“硬”知识点的积累,并设置正向激励,如获得社区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制作的明信片等,该过程既能维持课堂教学的程序性和严谨性,又可以引起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并留出相对开放的互动空间。第二,分享阅读感受。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专业书目,并组织读书会进行感受分享,在关键议题上设置辩论环节,以此帮助学生明晰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助人取向。第三,熟悉沟通技术。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沟通技术,例如对学生发言的倾听和准确回应。因此,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成了重要的“课程软实力”。

(二)鼓励与邀请

第二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小组模拟和实践,预告实践环节的目标与任务。授课教师要处理学生对模拟情境的不确定感,为小组做好准备。模拟主题的确定需要遵守自主选择和符合需要两个原则。自主选择指的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题目大方向并说明理由,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引;符合需要指的是结合学生当下成长阶段和社会问题设计小组主题,包括就业、恋爱、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例如,许多大二学生对未来就业和生活感到迷茫无助,授课教师可引导其开展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或者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小组。为了避免“演一个小组”,授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小组中祖露真实的想法和境遇,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做到助人先助己。

(三)尝试与体验

第三阶段的目的是完成既定模拟小组,掌握小组社会工作程序与技术。在这个阶段,授课教师会巡回观察各个小组,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支持,让学生学会处理小组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盖斯认为,当个人处于不安逸的情绪和不和谐的状态时,会产生改变的动力从而激发改变;在这种状态下,个人为了达到平衡和自我导向,则需要应变、学习和成长,例如,有组员因为家人去世而大哭,带领者要明白“她的情绪需要处理”,既表现出学生之间的相互关心,又表现出社会工作者对人“此时此地”状态的感知,不回避“家人去世带来的悲伤”这类困难的话题,其他小组成员也提供真切的关注和支持,这样使学生更加相信小组社会工作能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分享、分担和相互支持的理解。这就体现了社会学习理论的“交互决定”“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三个概念。


(四)反馈与评价

第四阶段的目的是反思模拟小组的收获、反思自我内在人格以及专业成长路径。收获和成长通常以经验分享会和小组社会工作实验报告的方式体现。经验分享会指的是学生分享模拟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往往会采用多样的形式展开,例如组员间互相鼓励和小组颁奖,又如组员记录经典情节并在总结中重现;小组社会工作实验报告是学生撰写自评报告来反思所用理论、技术和价值观的适用性。

模拟环节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和挑战,但他们表示喜欢这种彼此协作的过程,也喜欢过程中蕴涵的反思性和挑战性。它能帮助学生面对实务现实,从中寻求需要的满足。授课教师在这个阶段也要了解学生的分工和贡献,并作为期末考核依据。“看到每个人都做了什么”,这不仅是精确评估每个人的贡献,更是对每个学一的付出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鼓励,因为社会工作是一项人的工作,授课教师要主动表现出关注、理解、支持、同感,让学生得到反馈,提升专业认同感。

小结

综合上述,小组社会工作体验式教学的应用过程,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成果四个方面总结。首先,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设置邀请鼓励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理解、沟通和实务操作方面的能力。其次,塑造学生专业价值观。如利用读书会、随堂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理解并内化社会工作价值观,让“自我人格”和“专业人格”产生碰撞,培养内外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再次,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课程设计要求授课教师先示范,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成就感和效能感,以降低学生对实务的不确定性与焦虑感。最后,致力于打造创新性教学评价。授课教师不仅要关注课程分数和实践教学报告,更要关注学生自评、专业反思、专业成长,将教学测评的公平性和考核手段的多样性有机统一,明确分工和贡献,让学生的付出得到回馈,以此做到真正“知一觉一行”相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