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社工+”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

中国社会工作

李丹妹 梁裕聪

服务背景

社会救助是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提升社会救助的效率和效果,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转变救助理念,优化运行机制,完善救助体系。从2013年开始,禅城区委托专业社工机构实施禅城区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积极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专业优势,经过9年的服务累积,目前已经形成“360”党建+救助社会工作服务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惠民服务的优势,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物质救助+服务救助”双管齐下,整合政策性救助资源与社会公益慈善资源,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救助,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满足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服务模式

所谓“360”党建+救助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是指以党建引领为中心,在社工服务的“3”个阶段,结合救助对象实际需求开展“6”项专项服务,通过“0”投诉的服务承诺,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增加服务对象福祉(见图1)。
()“3”个阶段全面跟进入册阶段一一全面建档、评估需求、服务归类。社工主动接触救助对象,从救助对象的年龄、健康状况、自理能力、政策支持与社会支持五维度进行情况了解和评分分类,全面建档,并且在后续服务中动态监测、定时更新信息。

在册阶段一﹣常态服务、资源联动、精准服务。求评估、社工以资源联动为辅助,根据救助对象能动性,开展关爱和增能两类服务。关爱服务主要是建立多方合作机制,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为有特殊需求的救助对象链接相关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关爱服务;增能服务以促进具有生产机能的救助对象提升就业等能力为主要内容,帮助救助对象重新发现自身优点,发掘潜能,更好地融人社会,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

出册阶段一一适应性预估、回访跟进。在此阶段,社工会持续关注救助对象状况,了解救助对象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及时帮助救助对象处理服务后存在的问题或疑惑,巩固成效及提升服务质量。出册成功后,社工回访救助对象巩固经验。

(二)“6”项专业服务促进救助服务高质高效

项目在对救助对象人册阶段分类分级的基础上,根据服务对象的精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服务。

关爱+”社会支持网络搭建。社工结合救助对象的需求,建立关爱资源库,动员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土参与救助行动,搭建“微心愿”平台,联动党建及社区资源开展服务,将救助对象需求与救助资源精准对接,强化救助对象社会支持网络。同时,社工还会加强救助对象对救助系统的认识,使其熟练使用救助资源。

“精准+”服务需求精细化管理。根据对救助对象的评估结果进行精准分类分级(分为关爱类一级、二级关注和增能类三级、四级关注),根据关注等级设置服务标准,不同关注等级的对象会获得应的服务保障。项目还建立个案危机风险预警服务机制,由社工及时介人可能出现的危机个案。

“能力+”个人能力提升服务。探索健全社会救助对象就业服务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救助对象的就业率,增强救助对象的获得感。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支持等增能服务促进救助对象能力提升与再社会化,提升困难群众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实“能量+”服务对象互助服务。鼓励救助对象相互关爱,积极推动救助对象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让他们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行动回馈社会,增强自信,发挥正能量。
“关系+”家庭关系调适。协助救助对象提升沟通技巧、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建立健康的沟通模式,帮助救助对象恢复和巩固和谐家庭关系,为有需要的低保家庭提供家庭关系辅导个案服务。

“心理+”情緒支援服务。依托项目心理健康管理系统为重点关爱对象提供心理测评,评估心理状况,疏导情绪,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升心理适应能力。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恒常监测救助对象的心理情绪状况。

(三)” o ”投诉服务承诺

以人为本保障服务的适切性。社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人为本,每个月和节假日通过电访、探访关心慰问救助对象,用心倾听救助对象的诉求和困难,洞察其心理状况,顾及他们的尊严,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提供贴心到位的服务。同时,社工秉持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协助服务对象改变不正确的认知,为其增能赋权,帮助其脱困境。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使得救助对象切身感受到了救助服务的温度。

健全的服务机制保障服务品质。项目通过完善服务制,包括人身安全保障制度(免受语言、人身、性侵犯实施细则)、隐私保障及隐私泄露申诉和处理指引、服务对象志愿服务参与机制、服务申请和退出流程等,保障救助对象的各项权益。项目服务管理从购买方、机构层面、项目层面以及督导层面分别进行把关,从计划到执行,再到项目监测,环环紧扣,确保质量,以优质的服务贏得服务对象的认可。

服务成效

第一,社工成为政府与教助对象的连心桥。禅城区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是禅城区救助对象与政府救助、兜底政策及治理服务之间的连心桥,加强了政府和救助对象之间的联系。社工在服务中主动接触、发现潜在救助对象,积极介人,协助其知晓、理解社会救助相关政策并获得相关政策支持和保障。在恒常服务中,社工为救助对象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关怀,协助掌握民政部门救助工作最新动态。同时,社工在日常服务中及时将所掌握的救助对象相关情况和思想建议等反馈给相关部门和街道(社区),更有利于民意反馈。
第二,社工成为救助对象成长的同行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社工成为救助对象面对、缓解和脱离困境的同行者,也成为政府落实救助政策和兜底服务的推进者。社工在服务中扎实发挥专业功能,真诚陪伴、适时同理,促进服务对象改变,挖掘其自身潜能解决困难,促进救助工作贫困预防、兜底保障、赋权增能作用的发挥。
第三,社工成为救助对象的资源经纪人。项目在资源整合和精准化服务上不断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救助资源库。一方面,将党建与社会工作服务结合起来。社工通过参与调研、面对面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形成决策依据,并及时反馈到政府层面,拓宽党和政府收集民意的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党建引领拓宽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的资源渠道,发挥党组织、党员、社会资源的有力作用,把那些需要服务而又不知道去何处寻找社会资源的救助对象与其所需的资源联系起来,实现精准化服务。

服务反思

(一)党建引领贯彻始终,推动服务优质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该项目坚定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在机构党支部的引领下,激发党员社工、社区党员和救助对象志愿者深人参与服务,促进多方参与、多元治理。

(二)工作紧跟政策变化,实现服务精准供给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要”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其衍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严、权利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软需要”。项目及时根据党和各级政府救助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的变化,评估对救助对象的影响,提供精准服务,提升救助对象的获得感。

(三)服务扎根社区,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社会救助涉及面广、救助对象需求多样,因此需要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构建救助共同体。项目注重加强与社区的联动,达成服务共识,推动服务深人开展。项目注重与其他伙伴机构建立服务联系发展志愿者团队,以资源链接者的身份在宏观架构上把控服务,链接党员与志愿者参与到服务中来,助力社会救助更全面发展。